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858)

还不如坦坦荡荡承认就是臣子篡夺皇位,走传统的禅位流程。

至少在刚刚经过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的大唐人看来,这样做,在礼法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就连他老李家的天下,不也是从亲家手里抢来的嘛!

这是自从司马氏背弃了洛水之誓、取代曹魏之后,又经过数百年乱世的验证,已经彻底被这一时期的人们所接纳的观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没必要遮遮掩掩,反而惹人疑窦。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出预料走到了最后一步,找人评理。

于是这个抉择又被交到了几位相公手中。

怎么说呢,雁来的宰相是真的难做啊……但要说让几位宰相这会儿辞职,那他们可不会答应。

如果说之前还有点这样的想法,那么在雁来决定要重修凌烟阁,挑选历代贤臣良将陪祀之后,几人就已经不约而同地下定决心,要成为政事堂里的钉子户了。

除非雁来让他们走,不然他们可以干到死。

所以这个山芋虽然烫手,但职责所在,四人也是义不容辞。

李夷简作为李唐宗室,其实是比较支持坦荡一些的。

雁来那个宗室身份,本来就有不少人不认可,况且他还知道,宗室之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没有什么能力,要求却不少,与其以后再因为名分问题生出争议,不如从一开始就彻底分清楚。

他这么一说,另外两位也都点头赞成。

几人达成统一,又问李吉甫,“安邑公怎么看?”

李吉甫沉吟良久,才道,“以本心而言,我也赞成诸位的说法,但你们可曾想过,这样一来,就要重开天地,再不是李唐天下了。”

若是按照李夷简的意思,那就不该保留大唐这个国号,而是像武则天那样行事。

但雁来和天兵似乎都对“大唐”这个名号颇为眷恋,要不然,也不必费这么多功夫。既然想保留国号,那么李夷简所说的彻底划清界限,就根本不存在。

那由储君而即位,显然更合适。

别人还好,李夷简听到这里,不由陷入沉默。

他刚才赞同另一条路,是出于公心,但是他虽然姓李,但也不能代替所有李氏族人,放弃皇室宗亲的身份。

另外两人见状,便先改了口道,“安邑公所言有理,之前几次典礼都是经由令君首肯,想来她心中早有计较。如此,我等自然也不好擅作主张。”

“是极,不如具本上奏,由令君择选。”

“正该如此。”

但具本上奏,让雁来自己选,当然也是有策略的。

要是直接将两条路线摆出来让她挑选,那跟直接去问她本人的意见有什么区别?

政治是不能这么直白的。

就算所有人心里都有了倾向,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所以政事堂先送上了请求给她加九锡的奏折,然后不出预料,被原模原样退了回来。

她甚至连一个字的批注都没有做,可见是很不满意了。

众人不由得赞叹李吉甫揣摩圣心的本事。

李吉甫却只是淡然微笑,他确实在这上面花了不少心思,而且也自觉看得比较清楚。

其实还有一点他没说,李吉甫认为,雁来应该会选这条路,也不单是因为“大唐”这个名号,而是她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未曾做到的事。

谋朝篡位毕竟是谋朝篡位,即便天下人都认同她这个天兵之主能成为万民之主,也只是针对她本人的。

在法统承继上,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

就像天后去世之后,武周王朝也烟消云散。

可是以女子之身成为储君,再承继大统,就不一样了。

世上本来只有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若是有了皇太妹,以后就能再有皇太女、皇太姑。

她要为这天下——开风气之先。

……

按理说,第一份奏折被退回,就该送上第二份了。

但直到此刻众人才发现,他们之前卡在了雁来的身份问题上,只顾争论路线,根本没往下商量,所以也根本没有想好,加九锡之外,的另一条路该怎么走。

直接提出册立她为储君,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这种事还是要缓着来,先做好各种铺垫,直到朝野都认为她众望所归的那一天,再水到渠成。

好在礼部的人显然早就有了全盘的想法,这会儿便也坦然道来,“虽然不能加九锡,但是加殊勋、加尊号却没问题。”

众人一听,不由无语。

说了半天,其实也没什么新意,这不就是加九锡的下一步吗?

不过礼部的人认为这是严谨,看似只是跳过了其中一步,可是意义却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礼部的职责所在。

吐槽归吐槽,这个提议倒也没人反对,于是又进入下一步,加什么样的殊勋和尊号。

这一点,礼部也是早有准备。

——天下兵马大元帅。

以雁来的军功,以及她手中的天兵,完全能够当得起这个名号。

而且最妙的是,德宗皇帝在做太子的时候,也担任过这个职位。

众所周知,但凡是皇帝、尤其是本朝皇帝担任过的职位,之后都会直接空置不设。就算真的有必要设置类似的职位,也是以副职或者属官的身份,暂代差事。

所以,一旦雁来加了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她就不是储君、胜似储君了。

而这同样也可以成为铺垫的一步。

唯一的问题是……

“若是在开战时提这个,倒是合适,如今仗都打完了,已经开始报捷、论功,会不会有点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