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盐、茶、酒等税,基本上就能跟之前的岁入持平了。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资历不深、为官经验不丰富的年轻官员还在震惊,像李吉甫这样的老臣,已经忍不住叹气了。
这其中的奥妙,戳穿了其实很简单、也很难堪。
从前的税,收上来之前、收上来之后,都会有一部分落入私人手中,再加上转运的消耗,真正送到朝中的,自然十不存一。
现在虽然能收的税大幅降低了,可是因为有天兵看着,保证了整个过程的高效廉洁,最终收到的钱居然也没有变少。
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比如原本的世家豪族不仅会隐田隐户,还会想方设法避税,现在却都老实了,再比如天兵来了之后,开垦了不少无主的荒地,让大唐的土地数量大幅上涨。
但就算除去这些,也足见从前的贪腐情况有多严重。
以前,像李吉甫这样的官员,虽然也会反省,虽然也觉得皇帝收下面的进奉不对,可是没有数据的支持,他们也说不清情况到底有多严重,稍微劝一劝,皇帝肯听,大家就很满意了。
人无完人嘛!
可是现在,看到了具体的数据,才知道之前的情况有多么触目惊心。
在天兵出现之前,整个大唐从上到下,从朝廷到地方,从皇帝到小吏,恐怕就没有一处是干净的,这样一个腐朽的朝廷,连运转都勉强,又如何能够期盼长治久安?
虽说那些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但李吉甫还是打算将之记录下来,以警醒后来者。
几年前,李吉甫就上过一本元和国计簿,他打算从现在开始搜集新的数据,等到雁来登基之后,再上一本新的。
到时候两本书对照着看,应该别有趣味。
且不提李吉甫的个人追求,只说税收的结果传开之后,大部分人倒是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之前他们总担心朝廷没有足够的收入,哪天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虽说天兵赚钱的手段十分了得,可也不能一直让天兵来补贴吧?一时如此也就罢了,一直如此,大家怎么在天兵面前抬起头来?
况且这个结果也证明雁来并不是乱来,她是真的知道怎么治理国家。
跟着这样的主上,当然更令人放心。
……
朝廷官员考虑的是未来、是长久,而那些尚未入仕的年轻人,自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今年的科举考试上。
虽然不管哪一年的科举,考出来的都是进士。
但在已知雁来明年就会御宇登极的情况下,明年春天的那一科省试,必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所以但凡是有点想法的士子,都想参加这一科。
各地官员当然也是心领神会,纷纷增加了解试的名额,打算解送更多的士子入京,共襄盛举。
十二月,各地的解试都已经结束了,按照雁来收到的名单,今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将达到惊人的五千多人!
要知道,之前人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一千多,大部分时候也就是三五百。
不过也不奇怪,大唐的科举,出身和名声至关重要,才华反而是次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寒门子弟干脆直接死了科举的心,留在家里读书、种地。
但是自从玩家搞出糊名之后,去年就有不少寒庶子弟被取中。
有了进身之阶,自然就能引来不少有抱负的年轻人应举。何况这还会是雁来名下的第一科,意义更加不同,最后就办成了这种一窝蜂的情况。
不过在时人眼中,这叫“遭逢明主、野无遗贤”,是文教大兴的标志。
不过五千人也实在太多,尚书省的署衙根本装不下,雁来干脆在宫里划出了一块地方,让玩家将原本的屋子推倒,在这里修建能够装下这么多人的新考场。
虽然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选才考试,不过之前,如果人太多的话,其实也是跟官员早朝一样,直接把人安排在廊庑下,冷就不说了,若是遇到下雨天,考试环境可想而知。
新考场通了暖气,建了上下水的厕所,以后考生们至少能安心答题了。
这会儿考场还在建设中,但过了十一月,各地解送的举子便已经陆续抵达京城,所以每天都会有不少士子跑到工地这边来围观玩家干活。
当然了,更多的人还是在抓紧时间温书、作文,为这场注定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做好最后的准备。
比如早就说定了要在这一科分个高下的贾岛和卢仝。
第275章 “不意今日竟有这样的好运!”
要说皇帝一直病着,也有一桩好处,那就是大朝减少到每月一次,常朝全部取消。
五更天起床去上朝,虽然对于没有资格参加早朝的人来说,是很可以歆羡的事,身处其中的人也倍觉荣耀,但是这件事本身的艰难,却也不会因此而减少。
尤其是冬天,每次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都是一次酷刑,而且可能还要顶风冒雪、打滑摔跤。
虽然官员们还是要去衙门点卯、坐班,但时间上会宽裕很多。
尤其是今年,不用早朝不说,雁来还下令延迟了冬日点卯的时间,只要辰初到岗即可。
所以在这个腊月的清晨,天才刚蒙蒙亮的时节,街上几乎没什么行人——就算是最活跃的天兵,也不喜欢在寒风料峭的冬夜行动。
卢仝走了半天,才终于找到了一个顶着严寒出来卖早点的小摊,连忙过去买了两个肉包子。
刚刚从蒸笼里拿出来的包子有些烫手,捧在手心里,总算驱散了那股仿佛能把人冻僵了的寒意。卢仝加快脚步,走到皇宫门口,正好看见宫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