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后的真相+活在真空里+兄友弟恭+逼上梁山+黑楼往事(黑楼系列)(13)

作者: 点灯 阅读记录

42.

为什么偏偏是我?

《最后的真相:行为艺术》

1.

这是我坐在电脑面前,最后一次更新这个故事。

从发表这个故事到现在更新,已经有一个月了。

这个故事目前在各个平台的总阅读量已经破一千万。

各位都在关注闷葫芦的事情,在网络上寻找闷葫芦的原型、背景。

有担心我的,有心痛闷葫芦的,有提出质疑的,有感同身受的。

我看到了几万几万的网友投入寻找真相的大流去。

今天,我就告诉各位真相。

2.

其实,这个故事没有原型。

如果有,那就是网民和媒体。

各位也许听得云里雾里,但经过我简单解释,大家也许就懂了。

3.

我一直在关注时事热点新闻。

但我发现,除了主流媒体以外,这个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无法监管的自媒体。

前段日子有一个寻找亲生父母的男孩。

他在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后,默默地留下了一封遗书,然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和朋友吃饭聊起这件事,我问他:

「为什么他被全社会关注后,还是选择离开?」

他说:

「被关注,不代表被帮助,互联网上,更多是看戏的人,那孩子是被活生生看死的。」

这句话,变成一根针,插进我的咽喉。

我。

无话可说。

4.

后来,我去查看刘学州的账号。

评论区里一片欣欣向荣,所有人都很和蔼、很温暖。

我活像是鲁迅。

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吃人。

5.

分明早先有人骂他心机婊,忘恩负义,靠卖惨博取同情。

如今都删得干干净净。

寥寥无几记住这件事的人,也淹没在了时间里。

这件事,成了互联网没有记忆,最好的证据。

6.

我知道,骂他的人里,起头的肯定是水军和机器人。

肯定要骂呀。

如果不骂,如何炒起话题,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

如今的网络,需要的不就是争相讨论的话题?

只要有人讨论,就会有用户,就会有流量。

可是随着时间长了,骂他的就不只是机器人和水军了。

还有你们中的一些人。

不明真相的吃血群众。

7.

吃血群众只是在看戏。

看的情到深处,不必去了解真相,都觉得他是个坏人。

众人骂了,我跟着骂。

我便也是拿起手机的正义之士。

我便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我便随真理一同永恒,一同不朽。

8.

还有摇摆不定的爱心人士。

我理解你们,你们是被这个互联网骗怕了。

你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爱心封装起来,更冷静、更理智地去看待问题。

常常是等到无可挽回时,才后悔自己的踌躇。

9.

而那些自媒体,单论它们影响的民众,已经超过很多官媒了。

了不起,伟大!

10.

我想,吃血群众其实根本不关心真相。

吃血群众看待男孩的故事,就像是看一本网络小说。

沉迷其中的情景,找到自己的立场,振臂高呼,宣誓自己的愉悦。

那些本该被互联网帮助的人,他们苦难的生活在互联网的传播下,成为的是我们眼中更高级的网文和剧本杀。

也就是说,只要能让诸位产生情绪的波动,能让诸位发出「啊!好压抑啊!好可怕啊!好惋惜啊!」之类的话语。

那事件的真假其实无所谓,只要这个故事足够博人眼球,足够无可挽回,大家就会喜欢吧。

我这么想着。

决定让大家看看互联网的缩影。

我决定让自己成为那个控制真相的自媒体,让民众们感受一下所谓的真相。

11.

我开始写了。

我用最真实的口吻,多次的试验,不断地修改,终于写出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诸位开篇看到的故事。

一个已经无法挽回的、隐藏的悲剧。

这就是闷葫芦的故事。

12.

写完这个故事,我把故事放在各位的面前。

我让人们去看这个故事,去猜测这个故事的真相,去网络搜索这个故事的原型。

超过一千万人阅读,近百万人都很关心这个其实不存在的真相。

他们有的打开地图,去搜索文中的地名。

有的遍访学校,询问有无此事。

有的干脆把自己的猜测搬上网络,无端地怀疑清白的人。

13.

坐在电脑面前,看着一个个人向他发起私聊。

我产生了对互联网庞大流量深深的恐惧。

我标注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呀,我一直都在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是假的呀。

没人相信我。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我为了自保说出来的托辞。

站在这个角度,我既高兴,又难过。

我高兴这些人对自己的关心。

我难过这些人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而不在乎真相。

更别提真相之后的,后真相了。

14.

大家都在看闷葫芦的故事,好像看到了结局。

但我其实根本没有停过笔。

各位都是我笔下的人物。

这就像是一场小型的行为艺术。

15.

我是把控真相的媒体。

你们是一大群不知道真相的网民。

除了我们两个群体之外,还有第三个群体。

那就是……

少部分知道真相的网民!

16.

我在创作完这个故事后,会精心挑选一部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