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心法医(4)
李斯在原地怔愣了片刻,略带兴趣地跟了林谏几眼,勾了勾唇,映着日光的眼睛闪烁着意味不明的色彩。
五分钟后,忽然一个慵懒的男声从广播中传遍了整个和隆广场:
“李斯先生您好,我是沈郁沈先生的秘书。现在有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要通知:我司老板沈郁在雇佣您配合今天这场公司审核的同时,抽空看了眼您的画作,想要出100000$的金额购买,并将您的作品放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展览。
下面我宣读您被选中的获奖作品《野猫》、《城堡里的公主》和《春日的我》。希望您抽空来一趟广播站,与沈先生签约。”
广播站在和隆广场最中心的高楼里,能够俯瞰和隆广场所有人的动向。
林谏大马金刀地翘着二郎腿,一边品鉴广场工作人员的零食,一边闲散地看着李斯从和隆广场匆匆赶来,脸上扬起一抹惬意的微笑。
李斯赶来的时候大喘着粗气,额角还挂着一滴未来得及擦干的汗珠。
林谏飞快从椅子上起来,不给他任何逃脱机会,当机立断地关上了门。
“林谏哥?!”李斯推开门看到林谏时,表现得颇为意外,原本怒气满布的脸上现在尽成愕然。
“刚才广播里喊我的人是你?!你为什么不去广场上找真正的画家?!”
林谏长“嘘”一声,了当地在广播里喊了一句:“我已经抓到真正的画家,请我的老板沈郁先生来七层广播室一趟!”
话没说完,广播室靠近走廊的窗边就出现了沈郁的身影,一身黑色风衣下面,搭配着深棕色的衬衫,露出修长紧实的脖子,看上去高挑又华贵。
显然,沈郁也听到了广播,他沉峻的脸上多了一分无语。
他主动给沈郁开了门,指着李斯说:“我的答案已经有了。您要找的人,正是他!”
第3章
沈郁抬眼看了下林谏手指的“画家”,表情没半点变化。走到广播室的沙发旁兀自坐下,十指交叉地拖在下巴上,语气冰冷:“说说你的根据。”
林谏有些懵,细究沈郁的表情,好像自己指的并不是正确目标一般。
但他左右推演了一番逻辑,确无漏洞,才深吸了口气对着李斯分析道:“你伪装得很像,直到你刚才进门为止,我才敢肯定那位要找的画家就是你。
考试期间,你询问第九位助考员关于弗雷德里克·莱顿的时候,对方回答的根本不是《苹果园》的内容,而是《画家的蜜月》。
在听到他的回答的时候,你双手逐渐攥成拳,咬肌紧合、鼻翼微张、身体呈现出本能的攻击状态,这是人在愤怒时的自然反应。
一位艺术家对于自己偶像作品的态度是严肃的、不容被诋毁与弄混的,这是生在每个艺术家骨子里的坚持。
不过你的表情管理做得很好,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言毕,林谏摸了摸眼镜框,对沈郁露出一脸无处存放的讨奖表情,好像一个获奖的学生在等待老师的夸奖。
他要让沈郁再次感受到,自己非常崇拜他的错觉。
然而沈郁未动声色,低低“嗯”了一声,让林谏很是吃瘪。
久未发声的李斯终于开了口,神色已不像之那样单纯,眼底多了狡黠:“那你凭什么认定我就是那位画家?”
林谏下巴微微抬起,刻意流露出姿势倨傲的姿态:“当我问到你懂不懂画的时候,你告诉我懂得并不多。
可你在思索了半秒后,又补了一句《蒙娜丽莎的微笑》,证明你心中有比较,有思考。
比起弗雷德里克·莱顿,你更喜欢达芬奇。你认识画作,并且熟悉艺术。”
李斯的神色多少有些被人拆穿的懊恼:“可是熟悉艺术的人多了去了。在场的二十位助考员里,有九个都是艺术品鉴家,你怎么不考虑他们?”
林谏颇为无辜地眨了眨眼,“我也怀疑他们了,但是你送上门来了呀。”
林谏继续补充:“沈郁在开考前提示,要找的画家在本地小有所成,而恰巧外面的广场上正在举行画展。在来之前我特意看过,佐治州所有小有名气的画家的作品都在其中,男女老幼共八十名。”
沈郁廖若夜星的眼底终于生起了些好奇,这个微妙的变化被林谏瞬间捕捉到,但他语气依旧没有任何温度:“继续。”
林谏顿时信心大增,对李斯答:“画展分青年画家作品展和老年画家作品展,以十年为一区分。您的年纪在20-30岁,如此一来,80位画家中符合标准的只剩下21名。
而在佐治州中,放在第一位的名字统称为教名,由父母为我们取,大多来源于圣经或者籍贯。通过他们的教名,我发现了一些根本不符合规律的教名。而沈先生先前介绍了,您是土生土长的佐治州人,如此我又筛走了七位。
第二,中间名是我们的自取名。而您是位男士,对于Elizabeth、Ann这种女性常用名您是不会用的。
除去种种之后只剩下三位画家,分别是:William Jefferson Thomas的《野狗》、Richard Rights Brown的《城堡里的魔鬼》和States Tuscany Evans的《秋日的我》。
“李斯”一定不是您的真名,但说实话,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您究竟是三位中的哪一个,所以我只能用广播,将三位的画家的名字和代表作全部说错,总能诈出其中一个!
很抱歉,我利用了您对于画作崇高的呵护心理来赢这场比赛。”
言毕,他深深地朝着李斯鞠了一躬。
李斯在听林谏分析的过程中,脸色绿了又白,最终眉间的冤仇全部驱散,苦笑道:“八十名画家的名字和画作,你全记起来了。你赢得并不侥幸,这是实至名归。那你猜猜,我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