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聊斋之世外仙姝(25)+番外

庆d帝年少登基,经历了不少政治风波,太子是他一手培养长大,他深知太子秉性,端慧、宽仁、知礼,所以在知道他与自己母妃有私时才会那么震怒,觉得自己再看不清这个儿子的面目;也因此在魏东临爱妾接受敕封却遭雷霹时怀疑有妖邪作怪派了道录司去查清事实……他对太子失望,却还没决意废储的地步,不想父子相疑,太子先走了这步自绝后路的棋子。到了这一刻,他再不怀疑,这一出出的事故都是有人暗中安排挑衅所致!

他亲手教养长大的嫡子啊……

庆d帝毫不掩饰自己的伤心,却不得不下旨废了皇长子封靖昀的太子之位,将他贬为庶人,原太子妃和太子几个儿女暂时禁于原太子府等候发落。还得封赏在此次谋逆事件中立了功的王公大臣。其中,五城兵马司副指挥使王子腾越级擢拔为京营节度使,掌握着京卫指挥史司兵权;保龄侯史侯伤重不治,因无子,但将他的爵位给了他的幼弟史鼐不降级承袭,史鼎护驾有功,另赏忠靖侯之爵……

只有端亲王封沛昌的后事有些棘手。

当年庆阳王朝□□庆阳帝起兵时身边有三个勇武出众的儿子与他同心戮力,到平定天下时,三个儿子分别都立了不小的战功,立哪个为太子呢,庆阳帝有些犹豫不决。大儿子封世昱允文允武,又是嫡长子,立他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无奈封世昱身体受过重伤,对子嗣有影响;二儿子封世昭是三个儿子里最英勇过人的,膝下又有了两个聪慧的嫡子,可惜嫡妻早逝;三儿子封世星倒是妻儿俱全,性格却有些玩世不恭,无视规矩体统……结果,未等庆阳帝做出决定,封世昱就表明态度辞了太子之位并发誓他这一脉永不窥伺帝位,愿世代执掌宗人府,成为皇室的后盾;封世昱一表明态度,封世星也立即说明自己不想当皇帝,并道大哥是长子执掌宗人府理所应当,如果可以,以后封氏一族的各种祭祀典仪他愿意负责——这话真是惊凸了不少大臣和封氏族人的眼睛!

庆阳帝对他们的兄友弟恭高兴不已,便立了二儿子封世昭为太子,册封了长子封世昱为铁帽子端亲王,执掌宗人府府令,三子封世星为铁帽子仪亲王,负责封氏一族各种祭祀活动。

仪亲王也就罢了,每一代的端亲王身体都不怎么样,传到封沛昌这一代是第三代,代代单传,封沛昌死的时候他的王妃水涵刚好怀孕四个月,听到恶耗一头栽倒,当即小产,老端亲王妃受不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病倒在床……不到一个月,心若死灰的婆媳二人也跟着去了。

事情一宗接一宗,到了年底祭祖的时候,仪亲王封沛进宫请示端亲王承嗣问题。

庆d帝自怀疑太子之事是有人在暗中谋划便暗中着手调查,结果发现,是贤妃及其所出的二皇子封靖昕主谋,甄妃、淑妃推波助澜,三方瓜分了太子死后的势力。

难怪太子一去马上就有大臣请立长子(二皇子)为储君。

庆d帝又痛又怒,更念起太子的好来。

经此一事,他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儿子和嫔妃。

庆d帝注重出身,他一生宠过爱过的后妃,不是出身书香大族就是勋贵世家,如今宫中后位虚悬,宫务由贤妃、淑妃、甄妃三人共掌,而最得他宠爱的就是甄妃。

在所有的皇子中存活下来的除去自幼由他亲自教养长大的太子,有贤妃所出的二皇子封靖昕、德妃所出的四皇子封靖明、淑妃所出的五皇子封靖显、陆贵人所出八皇子封靖晏、甄妃所出九皇子封靖昊、宁嫔所出十二皇子封靖昃、王贵人所出十八皇子封靖晨,共七人。

其中,四皇子封靖明的生母王氏进宫时其父王从新只是个从五品翰林院侍读,封了个贵人,生封靖明时难产去世。庆d帝当时爱重继后张氏,见她进宫几年不曾生育便将他抱给张皇后抚养。张皇后感念王贵人便奏请庆d帝追封她为德嫔,对四皇子视若己出。因此,四皇子倒算得上是半个嫡子。只是四皇子长到十二岁时,甄氏已经开始受宠,气焰喧嚣,以失去第二个儿子为代价陷害张皇后,成功跃居妃位,当时的张皇后因体弱已几年不曾承宠,色衰爱驰,一气之下病倒在床,对庆d帝心灰意冷,不久吐血而亡。

张皇后的病逝庆d帝本有些愧意,不仅丧仪大办还追封四皇子生母德嫔为德妃,但张家不依不饶的态度及甄妃的哭诉渐渐地也将他的愧疚之意消磨得一干二净。一次朝堂上被张后兄长内阁学士张伯钧诘问得恼羞成怒,冲动之下勒令张氏一门回山西临汾,在自己有生之年不许入朝为官——

皇帝金口玉言,张氏一门却也不是普通士族,是黄帝姬姓后代。他们这一支几经繁衍迁移,最后扎根山西临汾,与河北张氏、河南张氏,并为张氏一族中影响最大的三支,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庆d帝的做为不止是打了张后一门耳光,更恼了张氏族人,山西临汾这一支干脆全部辞官返回故居闭门读书不说,其他河北、河南两支嫡系也陆续淡出朝野。

第12章 储君之选(下)

都说读书人可怕,更可怕的是以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定居山东的衍圣公一系也罢了,人家嫡系是不管哪朝哪代都不入朝为官的,他们不入朝皇家不丢脸。可张家呢,却是每朝每代都有入朝为官,为社稷百姓做事……张氏一族不入朝了,这代表什么?代表当政者昏庸无德。

虽然在朝为官的都知道内情,可天下读书人哪管那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