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转机(18)

作者: 燕不学 阅读记录

时间自由,方向自由,经费自由——后者并非实现经费自由的意思,而是将继续简化经费来源审核,鼓励科员人员多维度筹措研究经费。

科研人员们也不全是听不懂语言艺术的,同一年入职九个,六个人脸色变了变,有些释然,有些长叹。

总归一只靴子落了地。

但确有一两个完全不知道状况的,会议结束还在搓头皮,看看左边看看右边,一脸茫然。

李笃旁边就是那位搓头皮的,姓徐,隔壁资源过程工程研究所的。

徐博就近发问:“李博,多维度筹措经费是什么意思?如果我跟别的学科联合搞研究,那项目的经费就可以从他们那边出?”

李笃:“不知道,问杨主任。”

前面一人回过头:“是让咱们去外面找企业拉赞助。”

徐博:“找企业拉赞助?那咱们是给学校打工还是给企业打工?”

前面那人嗤笑了声:“都是打工,有什么区别吗?”

另外一人接上话:“那还是有区别的,企业给得多啊。”

来这里两年,李笃第一次被人围在了中间,但内容与她毫不相干,七嘴八舌讨论着“多维度”里的社会维度到底占比几何,又该怎么去拉赞助。

“咱们合同只有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没有突出成果续聘都难,可这又要带学生,又要拉赞助,还怎么专心做研究啊。”

徐博丝毫不顾忌场合地抱怨。

后面说企业给得多的那人赞同道:“就是,招聘时候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启动经费这里扣那里扣,今年发一部分,明年发一部分,第三年能不能到手都不知道。”

有类似想法实属空穴来风。

徐博这时反应挺快的,问:“李博明年的经费是不是还没批?”

这句话成功地让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李博士。

先挑起校企区别话题的人说:“领导对李博有更高期望,我看鼓励大家积极报名的时候,杨主任一直在看李博。”

李笃没说话。

杨主任不仅开会时看她,这会儿也在看她。

一帮人都没注意到杨主任正端着茶杯站在门口,不知道听到了多少。

见李笃看过去,杨主任冲她扬起手,不高不低喊了声“李博”。

“研究中心成立的初心是为了盘活校内学术资源,便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一步交流,进而推动不同领域之间学者的合作。我相信你是咱们院在这方面最占优势的研究员。”

杨主任捧着冒热气的茶杯,小啜了一口。

“当时栾教授推荐你,着重强调你擅长在不同领域融合贯通,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你可能不了解,那时学校已有筹备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计划,也在积极物色像你这样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

李笃盯着那一缕几近虚无的热气,“所以杨主任的意思是,研究中心的名我非报不可?”

杨主任习惯了科研人员的直来直往,又或是修养到家,“你不能这么想。你推荐虞赢卿去材工院,说明你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规划。你的规划与学校的规划路径相似,更说明你具有前瞻眼光,拥有更宽眼界,主观上愿以崭新角度、灵活思维去开展研究工作。”

换徐博,没准儿得为这番不遗余力的褒赞感动流涕。

李博秋风过耳,在杨主任殷切的期盼和一再的劝导下,不置可否道:“让我考虑考虑。”

李笃清楚,从长远来看,进入研究中心不是件坏事,类似组织在其它高校已有范例,不失为专业研究领域跳转专业管理的快捷途径。

可她提不起任何兴趣。

软硬不吃到最后总要面对图穷匕见,临走前,杨主任意味深长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慎重考虑。”

李笃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知道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她将面临的是提前解约甚至撤项。

热排放转化的课题满打满算接近两年,一个月前她提交了延期申请,杨主任的通气式反馈不尽人意,如果评委会最终正式驳回申请,那么……离职和撤项无非是谁先谁后。

撤项是最严重的,意味着在课题研究中存在不符合规范、规定或者涉及学术不端的行为,一旦被撤项,约等于课题负责人从此断绝科研生涯。

即使有过心理准备,回到宿舍,环视着空空荡荡的房间,李笃心中还是骤然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空虚。

这导致她将酝酿多时的想法付诸于行动。

她给方规发了条信息,说自己因为不服从领导安排,有可能要被现单位变相开除了。

大小姐当晚杀气腾腾地杀回来,劈头盖脸骂道:“你怎么这么没用啊!”

第11章

时隔几天,一声招呼不打搞深夜突袭的大小姐,令人……

眼前一黑。

黑里透红,红得发黑,黑中却又亮晶晶的——脑门上全是汗。

李笃让开位置。

方规噔噔几步进客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胸膛一起一伏地喘着气。

讲不清是累的还是生气。

李笃避大小姐锋芒,去冰箱拿了瓶气泡水,依旧没往前凑,小声说:“你过来。”

方规双手抱胸,一动不动看着她。

“太黑了,看不清你。”李笃补了一句。

方规抓起沙发上的靠枕扔过去。

李笃笑起来,蹲下来给瓶子插上吸管,伸长手递过去,仔细看,“晒黑了。”

大小姐这晒得太黑了,好像这几天一直在太阳底下干晒,领口手部都有清晰的晒痕,手腕上甚至有几片晒伤的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