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197)
在李笃看来,如果一个东西做出来不被人需要,那么它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
李博士口中的“人”,特指——仅指方规。
这点Leslie或许没听出来,或许听出来但不以为然。
Leslie认可科技的发展正在失控,它越来越像资本自娱自乐的游戏,对大多数人而言,看不到必须推广某些技术的必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目前看来,生产力越发达,人存在的意义看似越趋近于虚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编辑……科技正在飞速发展,可它们脱离了大众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它们正在挤压一个又一个群体的生存空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亘古不变的、普世皆准的道理。
没有任何一个商业组织可以脱离“人”的基础。
商品要卖出去,除了它必须对人有用——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层面、哲学意义、精神以及物质意义上的用途——同时必须具备流通的特性,换言之,要有人买。
如果所谓的先进生产力取代了人力,而人们却因此失去消费能力甚至生存能力,社会变成一潭死水,那么生产再多的商品有什么用?
为了贸易而建设的种种设施能派上什么用途?
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没有足够的交易活动,很多建设工程终将废弃,或许也用不上超音速飞机、卫星通讯等等一切用于缩短交易成本的技术。
唯有有买家且买家活跃的市场方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意。
然而当下并非如此。
“资本”正在攫取整个社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甚至剥夺人们的自由选择权。
可是恰恰是无数的人,组成了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失去底层的支撑,上层建筑便成为空中楼阁。
极度的膨胀之后会必将迎来收缩,历史无数次这样告诉我们。收缩到纸面上仅仅只是“次贷危机”、“金融风暴”一类轻飘飘的名词,但实际上,却是急遽消失的流动性。
生意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机,最终,“生意”也会消亡。
“生意”的消亡,意味着一个卖方和若干买方,以及若干卖方和一个买方的消亡。它是涟漪般细微但层层扩大*的效应,最终产生的后果不亚于海啸。
李笃听这段时,心想换个对象……比如换岑部长的上级领导,听这些话可能像是在听小毛头开玩笑。但圆圆对面是Leslie,L&S始终活跃在一线的掌门人,她关注前沿科技,关心自然。Leslie最关注可持续发展。
把“生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客体,吸引了Leslie的注意,她听得很认真。
“感谢岑部,岑部配享太庙。”
方规再次双手合十。
小方总长这么大,甚少自乱阵脚。但辜总告诉小方总她只有三个小时来构思和L&S的生意,她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和巨无霸中的战斗机谈生意,这可不是轻易能有的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她得找外援。
仓促间,方规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岑部。
小方总不至于让岑部出主意教她怎么跟Leslie打交道,退一万步讲,三个小时制定策略,来不及,根本来不及,而且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怎么好在一位长者面前卖弄策略。
但她有必要了解Leslie的信息。
岑部也被吓了一跳,她让小方总等一等,给她半小时时间。
半个小时后,岑部告诉她,Leslie最为自傲的头衔是:“忠诚的盖娅守护者”,最喜欢的一句谚语是:达则兼济天下。
只这两句,小方总就明白了重点应该落在哪里。
方规和Leslie谈的生意,是“人”的生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则是第一资源。
无论多么先进、伟大的技术,少不了人力来驱动。
诸多大型经济组织、商业机构宣称: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
不可否认,一个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天才的确比十个甚至一百个平常人能打,比一百个甚至一千个人加起来的成本都要高也不稀奇——但正如奢侈品能卖出高昂的价格,可就价格这一项属性注定它的客群稀少,拥有广阔市场的永远是平价且实用的产品——那么换个角度,大量的、或许没那么拔尖的人是否可以成为“轻”资产?
方规问:我们是否能开展一项“轻”资产生意?我们是否能率先将这部分资源作为未来的驱动力。
方规告诉Leslie:这是她最近刚开始想,尚不成熟的思路,但她清楚,她不能错过和莱莱讨论的机会。
Leslie听懂了方规的意思,比灵光一闪仍在梳理思路的方规更快参透这桩生意的本质。
她明白这个年轻人注意到了社会的系统性风险——既非经济学家高谈阔论挥斥方遒的姿态、亦非职业经理人对中长期利润的忧虑、当然也不是阴谋论者的危言耸听,她像一个本能作祟的商人……一名企业家,对着火烧眉毛的危险瑟瑟发抖,但却不是害怕,而是兴奋,她嗅到了蕴藏在系统性风险中的机遇,正想方设法抓住这对她而言尚且渺茫的机遇。
方规说,金融游戏、资本游戏、星际争霸的本质是挖空地基填补空中楼阁,终有一天,它们将轰然倒塌,会比楼阁里醉生梦死的人以为得要快。
但是,一鲸落,万物生。
她想和Leslie做的生意就是等这一天到来,她们有足够人力资源承接这天降的丰收。
方规道出她的终极目标:简单来说,我希望李博士做出的东西永远有人用,用得上,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