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平时聪明的沈确一定能察觉到这里发生了他不知道的事情。
但一心想为姜澄做点事的沈确,愣是顾着高兴,其他的什么都没想起来。
晚上十点半,姜澄听见了敲门上。
“来了!”
姜澄习惯开门,结果换人了。
姜澄一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逗着沈确的道:“怎么是你?”
“姑婆累了,我不累。”
沈确将馄饨碗递给姜澄道:“不热,我凉了一会才端过来的。”
姜澄接过馄饨碗。
温热,正好是能吃的温度。
沈确的细心让姜澄很是受用。
“谢谢你。”
“不用,关好门,碗明天拿出来就行。”
沈确对着姜澄点了点头,没有进屋,转身走了。
姜澄也没多说什么,端着馄饨碗进屋,关好了门。
进屋吃着馄饨的姜澄,心里觉得可以再给沈确加一分,不是零点零一。
因为他这手艺真不错!
另一边回到房间的沈确,躺在床上想着一件事:姜澄屋里的灯,不太亮。
第二天一早,沈确习惯早起锻炼。
虽然跑步姿势受限,但单杠,俯卧撑等都不受影响。
早六点二十,姜澄拿着洗好的碗出来,放在了厨房。
沈确也正一头大汗的从外面回来。
穿着背心的沈确,十分的好身材被展现出来。
姜澄觉得要不是现场不对,她是想拿出一堆零钱扔过去的。
“早,姜澄。”
“早,沈确。”
两人明明是一本正经的打招呼,可坐在两人中间烧火的沈月,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她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
都好好看啊!
颜值狗的脑子里,暂时想不到其他。
五个人一起吃了早饭。
这一顿早饭后,沈确在姜澄身边明显自然了许多。
最起码能正常对话了。
“姜澄,我去送沈星沈月吧。”
“好啊!你可以骑我的自行车去。”
“好,谢谢你。”
沈确推走自行车,送沈星沈月上学去了。
姜澄和沈奶奶相视一笑,尽在无言中。
姜澄回了隔壁继续翻译,翻译好一批送去新华书店一批。
结果每次去,她都能拿回来新的翻译材料。
姜澄一点不嫌多,翻译这件事是需要练习的。
温故而知新,她本就需要,更不用说还能拿钱了。
一上午都在认真翻译的姜澄,直到中午沈奶奶喊她来吃饭才动了动。
不过奇怪的是没看到沈确。
“沈确呢?”
沈奶奶摆着菜道:“说是有事出去一趟。”
姜澄哦了一声,没再多问。
两人正吃饭的时候,沈家门口来了一位熟人。
“鲁厂长?”
“请进。”
姜澄起身,招呼鲁厂长进来坐。
鲁厂长是特意找过来的,自然没有推辞。
几人落座,沈奶奶给倒了茶水后没走远,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当个避嫌的标志人。
鲁厂长喝了一口茶,放下后,眼神有几分幽怨的看着姜澄。
这眼神弄的姜澄心里发虚。
她最近好像没出去干啥?
难道是她自己忘了?
姜澄正努力回忆,鲁厂长开口了。
“哎……人家纺织厂都赚外汇了。”
“我们食品厂…哎…。”
两声哎,姜澄忍住笑意,她明白了。
这是觉得她厚此薄彼了。
“鲁厂长,您来的正好,我最近一直在想着一件事。”
“哦?什么事?”
鲁厂长还真就来了兴趣。
眼前的姜澄绝对是S市所有厂长眼里的金疙瘩。
说是点石为金也不为过了。
姜澄也没有卖官司,直接询问道:“不知道咱们食品厂能不能生产酸黄瓜?”
“啥?”
鲁厂长是真的懵,酸黄瓜是什么东西?
“鲁厂长,前一阵我和老外待过几天时间,他们有一种非常喜欢的本土食物,酸黄瓜。”
鲁厂长一听和老外相关,立即来了精神头。
姜澄继续说。
“当时我多问了几句,知道酸黄瓜就是小黄瓜被腌制,保证酸脆微微甜的口感即可,外国人吃的饭菜多油多糖,酸黄瓜算是一道开胃解腻的小菜。”
“不仅用来佐餐吃,还会被放进热狗,汉堡等外国食物中。”
姜澄说了很多,中心思想是黄瓜这东西他们华夏能种,而且种的非常好,要是能开一条酸黄瓜的生产线,未必不能赚来外汇。
鲁厂长听后,狠狠的心动了。
虽然眼下没技术,没设备,没原材料,但他就是该死的心动了!
第131章 完整的生产计划
姜澄画的外汇大饼,鲁厂长非常想吃。
想吃就想思考的多。
鲁厂长迅速找到关键难点。
“姜澄,我们地处北方,冬天没有原材料,若是从其他产地购入会增加成本,得不偿失。”
“其次,外国人喜欢的口味到底是什么样的?做出来对我们华夏人不难,但做出他们喜欢的有点难。”
“最后,我们没有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怎么卖出去?”
姜澄听的认真。
她直接拿出一张纸,逐一回答。
“鲁厂长,生产线的建立定不是一朝一夕的。”
“原材料最好用北方的黄瓜,因温差效应,北方的蔬菜口感具脆感,更符合外国人的口味。”
“至于北方寒冷种植期短的问题,不知道鲁厂长听没听过暖棚?”
暖棚?
鲁厂长摇头,听的更认真了。
从姜澄的侃侃而谈中,鲁厂长知道她是深思熟虑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