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禹宙中欣同人)我成了对家的站哥【禹宙中欣】(44)

作者: 福布斯基 阅读记录

宋诗战战兢兢地点点头,她很怕因为那个赌鬼丈夫的存在影响到这份工作。

没想到夏晴只是说了声知道了。

当天下午夏晴就作为宋诗的代理律师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并申请了禁止接近住宅令,禁止宋诗丈夫接近他们的别墅。

她安慰宋诗:“别担心签证的事,我给你弄个工作签证就行了。”

到了上法庭的那天,三人穿了一身黑一起上法庭,分别坐在原告、原告律师和亲友席。

夏晴慷慨陈词,用毕生功力打赢了这个小小的离婚案件。

夏悠坐在轮椅里,安静看着向她走来的妈妈,像是看到了小时候每次打赢官司带她去吃大餐的那个头发丝儿都在神采飞扬的厉害女人。

这个女人向她缓缓走来,然后,她像旧时代的神像不适应现代化的科学民主一样轰然倒塌。

“妈妈!”夏悠惊慌地喊着,她仓惶地伸着手想去扶起她晕倒在地上的妈妈,重心不稳也跟着一起从轮椅上摔了下来。

夏晴是在夏悠出事前检查出来的胰腺癌。

医生的原话是积极治疗的话还能活一年多。

夏晴一边照顾瘫痪的女儿一边积极参加化疗。

化疗以后头发掉光,她就戴上假发,穿上膨胀色的花衣服,往苍白的脸上涂上胭脂,这样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

夏晴唯一牵挂的就是不良于行的女儿。

还好,夏晴碰到了宋诗,她敏锐地发现这是个很善良的女孩。

她用自已的专业能力垫上最后一块对宋诗的恩情。

施恩图报。

夏晴是做律师的,锱铢必较从不做亏本生意。

在开庭前,夏晴交待唐人街的黑帮要怎么处理宋诗那个混账前夫把宋诗一并带上了。

“宋诗,辛苦你了,以后请你多担待夏悠。”

夏晴郑重其事地说完她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葬礼之后,夏悠把自已封闭了很久,宋诗如常地待她,并不逼迫她一定要说话,一定要开心。

夏悠终于开口说话了。

宋诗刚到她们家的时候,夏悠并不是很愿意搭理她,甚至偶尔有些刻薄。

夏晴有时候跟宋诗闲聊的时候她就默默听着,望着窗外发呆。

有天夏晴跟宋诗聊到了她是怎么跟现在的丈夫在一起的。

她脸上还带着犹有些单纯的笑容:“当时他说来美国了可以每天一起去海边散步看鲸鱼,我没看到过鲸鱼,当时就很憧憬了,这就是我的美国梦。”

夏悠打击宋诗:“海边能看到的是搁浅的死鲸鱼。”

宋诗露出她惯常的傻白甜笑容:“是吗,我不知道,怪不得有时候去海边也一次没见过鲸鱼。”

夏悠封闭了几个月,对来她房间收走碗筷的宋诗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一起去海上看鲸鱼吧。”

画面的结尾是宋诗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夏悠在船上看海中翻腾着的虎鲸。

宋诗说:“他们的家族好庞大啊。”

夏悠说:“是啊,鲸鱼是母系氏族,多的能有上千头。”

宋诗说:“那少的呢?”

夏悠胡诌:“少?那可能就两头一起生活了,姐妹鲸?”

宋诗笑:“就两头,那不是像咱俩一样。”

夏悠也笑:“对,像咱俩一样。”

……

第37章 柏林影后

新剧本出来以后,大家提了一些删改意见,增加电影的戏剧冲突。

例如增加冲突桥段,宋诗的丈夫纠缠宋诗时,夏悠或者夏晴端起猎枪警告他离开自已的院子。

又丰满了一下夏悠和宋诗相处过程的细节。

刚开始吃饭是宋诗放到夏悠房间门口的小桌上,敲几声门后离开,吃完以后宋诗收走餐具清洗。

到后来的三个女人和谐的坐到一张桌子上吃饭。

用吃饭这个小细节暗示人物关系的变化。

苏玉兰花了几天修改完细节后,顾燕回又开了一次剧本围读会,这次顾燕回请来了一位大咖,柏林奖影后巫江月。

巫江月是台湾人,现年32岁。

巫江月的成名作品正是十年前夏悠参与编剧的《彩云》,这部电影让她收获了柏林奖影后和金马奖影后两座奖杯。

来参加这个剧本围读会也是因着这份香火情。

不过她也很爱惜羽毛,她愿意来参加剧本围读会不代表她就愿意参演。

巫江月能不能加入取决于这个电影的剧本和剧组团队整体的水平。

制作团队大部分是巫江月的老熟人,她跟派拉蒙影业算是关系很密切的合作关系了。

巫江月一一跟工作人员打过招呼,她穿得很低调朴素,棉麻质地的衬衣短袖,露出纤细的手腕,看着就是很温和文艺的那种女人。

唯独看到丁禹西这个生面孔,巫江月略微迟疑了一下,看向顾燕回:“顾总,这位是?”

顾燕回暗骂一声巫江月拿腔拿调,故意想拿捏一下丁禹西。

明明她邀请巫江月之前就说清楚了导演是个新人,还在这装呢。

顾燕回笑容不变:“这是我父亲的关门弟子,从大陆来的优秀青年导演丁禹西丁导演。”

巫江月扬唇一笑:“优秀青年导演……那么请问丁导演有什么代表作品吗?”

顾燕回这下连笑都要挂不住了。

托丁老爷子的福,丁禹西第一部导演作品是大学毕业作品《火车》,第二部是作为执行导演来美国拍的《爱无止境》,就这两部。

在学校拍的小短片甚至还不够格称为电影。

丁禹西倒是很谦逊地一笑:“巫老师你好,我暂时还没有代表作,以前主要拍电视剧,去年播出的《月光圆舞曲》,前年播出的《第一千零一次心跳》都是我作为副导演参与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