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家父宋仁宗(183)

作者: 御风流 阅读记录

徽柔一下就红了眼眶,在深宫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单纯的,她已经明白了赵昕为什么忽然用婚事撩闲。

前些时日不知道是有人单纯嘴碎,还是有人故意从中作梗,赵昕与赵祯一年前就徽柔婚事的争执内容居然被传了出来。

赵昕那阵子忙着西北军事,等腾出手来的时候首尾都被皇城司扫得差不多了。

问叶明也是三棍子敲不出一个屁来,嘴巴闭得天紧,只说把传闲话的几个宫女太监给遣送到了皇陵。

这件事情的解决速度极快,但漾起的余波却是不小。

毕竟徽柔是当今官家的第一个子嗣,是太子殿下的同胞姐姐,不单是公主下降的荣耀,更是妥妥的两代富贵啊!

直到气急了的赵昕把张及甫的荫补官职直降了五级,种种声音才消停下去。

别富贵没攀上,被太子殿下恨上了。

徽柔吸了吸不知道是被冻的,还是被感动的红鼻子,同样从陈怀庆手中接过斗篷,稍显笨拙地给赵昕系上。

借机凑到他耳边小声说道:“娘娘说最兴来你与武进士比试没什么好处,反倒容易招爹爹的忌,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第80章

为什么要进行一场看起来对己身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比试?那当然是为了打破武官的职场天花板啦。

在赵昕的前世,职场天花板指的是在职场中,即便再有能力,在晋升到一定职级后,晋升的可能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部分人虽然能清楚看到更高的职位,却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

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多是与个人能力无关的标签,譬如说女性、肤色、少数族裔、地域等等。

本朝如今的武官就存在着人所共知的职场天花板,一旦沾上武职,仕途一定要比其他人走得更困难一些。

都说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可主掌军事决策与调动的枢密院充塞着对军事半点不懂,只热衷于画阵图的文官老爷们。别说是经过战阵,就是担任武职的人都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

导致这次对西北作战的调度进行得异常困难,因为光是厘清职责,黜落昏庸,重整体系就花去了赵昕大半的时间精力。

这也是他对赵祯灭夏期盼毫不犹豫做出拒绝的主要原因。作为大脑的指挥系统乱成这个样子,而今新建立的体系顶多能够支撑小型战役,顶天了大型防御战,灭国之战妥妥地会把自己搭进去。

当然,武官们最为显著的职场天花板是枢密使一职。除了立国之初的曹彬,后来也只有狄青靠着大量的军功和无良爹的赏识,硬生生冲破了这块联手打造的职场天花板,担任了枢密使一职位列中枢。

但本应代表着武官利益,为众多武官发声的狄青,刚上任就受到了文官集团的联手绞杀。

老上司韩琦说“东华街唱名的才是好男儿”,文彦博就更加离谱,状告狄青家中的狗额头隆起,似乎是要长龙角,狄青一定是心中有反意!

一个人这么说,赵祯一笑置之。两个人这么说,赵祯就笑不出来了。三个人这么说,寡谋无断的赵祯心里就直犯嘀咕。

狄青能够破例担任枢密使一职全凭赵祯的力撑,而在失去赵祯这顶保护伞之后,勇猛无双,被西夏人呼为天使的狄青在短短几年内就郁郁而终。

赵昕特地主持本次武举,并顺势请赵祯担任讲武校校长的用意就在于先打破武人在出身上的天花板。

你们文进士说自己东华街唱名,天子亲考,是天子门生了不起。那咱们还是太子亲自简拔,天子当校长呢,看不起谁呢。

之后种种,全是顺势而为。

因为如果按照过去武举的旧例,武举没有三鼎甲,一二三甲的区别,中举之后直接授官。

所授予的官职仅仅是无法接触到核心,也得和其他人一样熬资历,拼后台的微末小官,那根本无法将武举的地位拔高,吸引有志之士投笔从戎。

只要赵昕不再主持武举,那么武举就会重新沦为文举的附庸。

而且赵昕主持武举的目的是想把这些人培养成火种,另有大用的。

三年军校学习下来,天子门生的招牌在前面顶着,自然也就有了授予核心显职的资本。

至于特意选取年轻人的用意不单单是对赵祯所说的身体强健,可以胜任高强度的战争。还有年轻人思想单纯,还没有被社会大环境浸染太深,敢打敢拼的原因在内。

赵昕把武举的主考官抢到手上,就是想依靠这些人把触角延伸到外朝。

把他们改造成自己的模样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如同一张白纸,满腔热血的年轻人走上老路,三两下被某些老蛀虫染得黑透,自己只当个过路财神。

但突破限制,或言之突破皇帝与文官集团联手为武官打

造的职场天花板毫无疑问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重蹈五代的覆辙怎么办?

只能说五代时期的武官实在是太强了,强到后来华夏封建时代的所有的武官都在为他们还债。

一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给后来所有的皇帝心中都种下了怀疑猜测、恐惧提防的种子。

哪怕把军权一拆再拆,对武官防了又防,还是免不了夜深人静时心中不安。

毕竟那是一个连自己打天下的天子,都有可能压不住手下,人名中尽是忠孝仁义,谦恭信仁,把越是缺什么就越要补什么这句话诠释到了极致的超级大乱世。

而如果想要打消这种担忧,办法无外乎三种,以权术相拆;以情感相连;以力相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