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古代当自己靠山(12)

作者: 荠粟 阅读记录

原本老掌柜是要给成锭的银子,但燕惜妤没要,让老掌柜换成了碎银子,她出远门会有段时间一直在路上,拿着散钱是最好的。

刚走出当铺几步,远远地就听见了快速奔跑的马蹄声,还有人的吆喝声。

路人连忙避向两旁,燕惜妤也跟着他们缩在墙边。

很快就有三匹马从街道上跑了过去。

马匹一远离,路人立即就嘀咕了起来。

燕惜妤悄悄地凑了过去。

“这两日总是看见衙差往城门口赶去,难道是有敌寇来偷袭?!”

“不是敌寇,是城门外的灾民越来越多。”

“哪里来的灾民?”

“舁州还有曲州,这两地都有。”

“舁州水灾是有听说,就在咱仓州隔壁,可曲州又是闹什么灾?”

“先是旱灾,紧接着就是蝗灾,别说谷子,连草根都被啃光了!”

“哎!可曲州不是在淮扬隔壁吗?怎的也跑来了咱仓州?这山长水远的。”

“他们该是想去封州,但封州的官老爷把他们都撵走了。”

“封州可是皇城,天子脚下,怪不得留不得他们,估计是怕有敌寇混在灾民之中,怕出乱子。”

“啊?灾民里头会有寇贼?”

“多的是嘞!洪水来袭只顾着逃命,别说户籍和路引,就连银子都没来得及拿,能逃出来都算是命大!”

“就是,没户籍和路引的人,谁能分出是灾民还是贼人。”

“那都来咱仓州?咱仓州能安置的了那么多人吗?”

“不会留在仓州的,我听说是让他们都去边地,去屯垦戍边。”

“我就知道肯定是让他们去屯田戍边。”

“会去那处边地?”

“这就要看知州大人的决策了,估摸着也是选近的,灾民里有一半妇人孩童,走不远。”

燕惜妤站在旁边听了好一会儿才离开。

顺着街道走,很快就看见了替人代写书信的书生。

这次书生没在看书,而是坐在小摊子前,偶尔会转头看一眼路人。

燕惜妤刚走近,他就站了起来:“客人可是要写家书?”

显然街上戴着帷帽的女子都差不多,他认不出谁是谁。

燕惜妤说:“公子,五日之期,我来拿信。”

“原来是这位女客人,怪小生眼拙,望客人见谅,”书生连忙道歉,然后拿出了很旧的信函,“请客人看看,这样可行?”

那信函一看就是很久之前写的,连泥封都给人一种褪色的感觉。

“可以,”燕惜妤伸手接过来,然后数了二十五文钱放在小摊上,接着像是无意地问,“我在街边听见有人议论屯垦戍边,还听说边地有远有近,不知公子可知道这远和近的边地都在何处?”

第7章

和安静等候的书生不同,卖草鞋的老汉一直在摊子前来回地踱步。

坐在一旁的妇人怀里放着一个旧布小包裹,仍然在低头纳鞋底。

燕惜妤才刚出现,老汉一眼就认了出来。

“贵人!贵人!”老汉差点原地蹦起来。

“大伯,”燕惜妤走过去,“我的两双鞋子都好了?”

“好了好了!都好了!”老汉从妇人手中接过那个小布包,解开后很殷勤地双手捧着递了过来,“贵人请看。”

款式很简单的一双黑色粗布浅口鞋,鞋底很厚,针脚细密。另外那双草鞋编的和浅口鞋同款,鞋底很密实,不像摊子上卖的那些,只用简单的几根草绳当作鞋面。

“大伯大娘好手艺,”燕惜妤赞了一句,拿过鞋子,然后数了十个铜板递了过去,“这是剩下的十文钱,两双鞋我就带走了。”

“哎好好!”老汉双手接过钱,满是皱纹的脸笑的皱成了一团,“贵人要是穿着跟脚,下回再来寻小老儿这摊子。”

“好,”燕惜妤应了一声。

回去的路上,燕惜妤经过路边卖茶水的小摊子。

摆摊子的是一个老婆婆,她面前只有一个盖着盖帘子的小木桶。

有个妇人拿着自己的碗在买茶水,妇人说要两勺,打算好好歇一天。

燕惜妤听见那老婆婆说:“两勺足够你睡上一整天的了,睡久了你家人该以为你病了。”

燕惜妤顿时就停下了脚步,等那妇人端着碗离开后,她走了过去。

“婆婆卖的这是什么茶水?”

“安神茶,”老婆婆说,“用苦令草的草籽熬出来药茶,这草长在山溪滴水的石缝里,我家老头子走一趟去摘草籽要好几个时辰。”

燕惜妤说:“我没带碗。”

“我这有竹筒,一个竹筒一文钱,”老婆婆说,“安神茶两文钱一勺。”

燕惜妤问:“婆婆,你这茶一喝就会睡?”

“一喝就睡,”老婆婆点头,“因为苦令草长在溪水里,是寒凉之物,喝了整个身子都是凉的,待醒来就都好了。”

“那给我两勺,”燕惜妤说着,然后拿出了旧钱袋。

老婆婆收了燕惜妤五文钱,然后递给燕惜妤一个装有安神茶的大竹筒杯。

燕惜妤一手竹筒杯,一手鞋子,两只手缩在帷帽里,跟在其他戴着帷帽的女子身后走进教坊司的时候,没人看她一眼。

走进小院时,留意到念鸯的房门是关着的,燕惜妤于是先把手里的茶水端进了自己的屋里。

才刚放好鞋子,念鸯就已经走到了她的屋门前。

可能是等待的日子过于煎熬,念鸯这两天整个人又开始变得压抑起来。

燕惜妤看见她,把桌上的竹筒杯端在手里:“念鸯,去你屋里涂药,涂了这些天药,我说话都利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