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花妖追夫随军日常[七零](115)+番外

作者: 春池星 阅读记录

香栀只想要个一两斤,最多三五斤。想了想说:“那我干脆多要点,拿个十斤。马上要发工资了,我就有钱了。”

沈夏荷从厨房出来,她想做成这笔生意,拿着锅铲说:“我也自己留一些,回头再问问别的军嫂要不要,也就四十斤凑一凑就有了。”

香栀真是感谢的不行,马上就要畅游在香油的海洋,她美滋滋地说:“行,那我真太感谢你了。”

沈夏荷说:“你也别急,我还得问问舅舅的意思。”

香栀点头说:“好,那过两天我们跟你再通个气。”

从沈夏荷家出来,香栀得了她做的拌海蜇黄瓜。里面浇了辣椒油和鲜酱油,不咸还爽口。

她跟尤秀俩人空口坐在饭桌上一起吃,边吃边商量着问谁要买。

屋外头,沈夏荷挎着篮子出来,怕脖颈被晒黑系着条奶黄色的三角巾。

她顶着西晒的炙热阳光,并没有往军区大门口去,反而从石头小路绕到临时职工的平房那边,再从那边的门口抄近路到了心连心小学侧门。

刚到暑假,小学门口偶尔还会有教职工和学生出现。

她没有停留,从侧门一路到了水泥路边的一个毛驴车前。

毛驴车上拉着青绿色的桔子,与她之前给香栀的一样。

她热的用手扇了扇风,站在树荫下面等着给顾客称桔子的农民老黄。

老黄看起来本分憨厚,皮肤黝黑有着岁月的痕迹。看起来应该有六十岁,实际上应该五十出头。

他见到沈夏荷来了,殷切地抓着两个青桔塞到她篮子里说:“沈老板,又来生意啦?这次要什么?桔子还要吗?”

他家青桔味道清甜,沈夏荷帮着穿针引线送到部队供销社和各个小卖

部卖了些。还有些农村土特产,都是那帮军嫂们想念的家乡味道,她也帮着销售了不少,挣到一笔外快。

这次她过来,就是想问老黄香油的事:“这次有个好机会,一百块能弄多少新榨香油你给个准话,这是第一批,要是做的好,以后都找你。”

老黄没想到一下来了这么大的生意,赶上他半年的收入。他赔着笑脸说:“农村东西不值钱,一百块至少能弄到五十斤香油。我再单给你两斤。”

“那就是一百零二斤。”

沈夏荷第一次收到香栀的帮忙,不想因为一点钱弄坏名声。

她千叮咛万嘱咐道:“你赶紧回去问问到底行不行,要是行,三天后我把钱给你,你尽快把香油给我准备好。必须要好香油,要是往面里兑水兑豆油,信不信我全泼你脸上。”

老黄把烟袋插到后腰上,搓着手说:“你放心吧沈老板,你们部队里找我弄香油的不只你一个,都说我们农村香油味道醇厚,市场上的香油味道太清寡了,一点都不香。”

有他这话,沈夏荷放了心,挎着篮子在外面转了一圈,站在粮油店前面问了句这边香油的价格,的确没有她的合适,于是心满意足的买了个芝麻锅盔离开了。

三天后,三个人又聚到沈夏荷家中。

男人们不在,香栀还以为没别人,进到屋里发现不少年轻军嫂。

她鲜少与家属们来往,见到她,大家客气的打了招呼。

沈夏荷坐在沙发上,正在写着数字,忙招呼尤秀说:“尤老师,快帮我登记一下,她们全是要香油的。”

香栀正在为凑不够香油而发愁,尤秀那边虽然有老师要,要的也不够多。没想到峰回路转,沈夏荷这边能捞到这么多人购买。

于是乎,沈夏荷帮忙招呼大家,香栀坐在一边收钱,尤秀写名字登记。三人一条龙,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登记做好。

一屋子军属同志相互唠嗑,香栀眼见为实,知道沈老板的人脉广了。

“这里是我新发的工资还有私房钱一共有五十元。”

香栀放在其他钱一起递给沈夏荷说:“一共二百五十元,全部买香油。”

她跟尤秀商量好了,多买些藏到尤秀那里去。总不过是买一次的,免得这次买完还要凑人头,太费事。香油保存好能放挺长时间,也不怕坏。

“我得分两批给你们。”

“行。”

这一票干得挺大。沈夏荷在屋里请大家吃青桔,自己则去找“娘家舅舅”把钱给出去,约定好交香油的时间。

“上次是我问你游泳裙哪里买的,你还记得不?”

大双眼皮的年轻军属跟香栀说:“我们俩后来又去找了一圈,没看到呢。”

香栀已经跟她们熟络不少,笑嘻嘻地说:“那是我自己缝的,外面没有卖的。你们要是喜欢,我现在拿给你们看看。我缝不好,所以把线藏在里面了。”

另外一个叫小伍的女同志说:“还有那条格子的,真是苏联货啊?能不能借我几天,我也照着做一条?”

“这有什么不行的,你们等着,我这就去拿。”

香栀起来走到门口,又有别的女同志说:“还有你那条鹅黄色掐腰的布拉吉!”

香栀一口答应下来,不大会儿功夫把衣服抱过来,跟她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话。这才知道原来真有许多军属惦记着她的衣服样式。

“你婆婆真好,不但从京市给你寄衣服,沪市也给你寄。”

“对啊,顾团长看不出来,还能帮你从苏联划拉好裙子。瞧着版型多正宗啊。”

“......”

等到沈夏荷回来,香栀已经跟她们打成一片,从印象中爱反白眼的顾夫人变成了好说话的栀栀,还有人给她取了外号,叫香小花。

沈夏荷经过接触,也知道香栀是个性情中人,纯净善良的底色。她也大方地让香栀多跟大家来往,有空到家里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