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直播](221)
各时空的小说家对着天际画面失神。
他们写文章和杂言从来没想过能这么写,以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百年间纷繁复杂的事件与人物群像组织在一起,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雅俗共赏,使上流与平民都能从书中找到共鸣。
如井中蛙窥天上月,一粒蜉蝣望青天。
作为同行,他们清楚罗贯中此举难度有多高,震撼于他的文学创造力。
西汉。
虞初:“......”
终于知道为啥天女不讲小说家鼻祖了,哪家学派的鼻祖被后辈吊着打啊?和三国演义引起的动静比起来,为黄车使者名号得意洋洋的他简直可笑。
同僚:“你怎么了。”
虞初:“.....让我静静。”
太难过
了。
西晋。
陈寿的好友见陈寿紧拧眉毛,小心翼翼地唤他:“承祚.....”
对方脸色怎么那么难看,难道是不高兴三国演义小说比他写的三国志名气大?
陈寿严肃道:“我在想一件事.....”
这时头顶的女音道:【《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结构之宏伟,人物活动地域之广大在世界古典小说里无与伦比。清代文学家评价:“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导致很多现代人把演义里的情节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比如书里的精彩剧情,赤壁大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为了对抗曹操强大军队,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周瑜、庞统、黄盖等文臣武将的合作下,他们运用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策略,最终在赤壁大战中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荆襄风云,火烧赤壁,联军五万大破二十万曹军。
曹操败退,对南方的政治威胁消失,没了外部威胁,联军内部渐渐产生矛盾,孙权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想骗刘备前往东吴成亲,进而将其扣留来换取荆州,不料计谋却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诸葛亮的刺激下呕血身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
天幕里,诸葛亮周瑜二人相对。
诸葛亮:“都督近日心情烦忧,亮有一方,可教都督气顺。”
周瑜:“请赐教。”
诸葛亮屏退左右侍者,递了一张纸条给周瑜,周瑜低头去看,见纸条上写着十六字: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家喻户晓的版本中,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归功于智囊团的计谋,像是诸葛亮的借东风、连环计和黄盖的苦肉计等战术都是小说中的高潮部分,但在真实历史上,火攻并非周瑜和诸葛亮提出,而是由江东老将黄盖所提。
书里类似的春秋笔法还有不少。
小说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令普通读者难以分清真假。】
......
陈寿扶额,果然,他最不想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
“读者被虚假的剧情给惑乱了。”
周瑜脸色发绿,所以他的形象就变成了小肚鸡肠的小人,呵呵呵,罗贯中跟他有仇吗?
施耐庵回头,幽幽的目光落在罗贯中身上。
罗贯中瞬间一个激灵,滑跪抱住施耐庵的大腿,“君子动口不动手,师父手下留情qaq!你看后世读者他们很喜欢三国,就说明徒弟写得符合大众口味,一部小说为了看点总要有些反面人物,我也给他们加了足够的高光,没有因为他们是反角就厚此鄙薄啊!”
罗贯中悄悄看了一眼天幕,露出牙疼的表情。
天女您能不能跳过这个话题别再说了,师父的铁掌揍人好疼的,他怕自己的小身板顶不住一下。
宴明婉忍着笑说:“咳,看过小说的读者都明白,罗贯中本人是诸葛亮的超级迷弟。”
诸葛亮:“?”
迷弟是何意思?
【小说里,周围谋士都是蠢材,诸葛亮闭着眼就能吊打他们,使用过的计策包括但不限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游说孙权、反间计、借东风等等.....
全书来自各大阵营的人狂吹丞相的彩虹屁,单是神人一词就出现了七次——
可见罗贯中作为亮吹的顶级厨力。】
画面里出现了一张P图,诸葛亮戴着墨镜嘴角叼烟,王之蔑视众人。
曹魏众:“.....”
蜀汉众:“.....”
东吴众:“.....”
诸葛亮笑容僵住。
“噗!”朱棣爆笑出声,“什么玩意儿啊这是。”
还真别说,黑不溜秋的东西戴在脸上感觉挺帅的。
刘邦大开眼界——追星还能这么追啊!(震声)
他羡慕坏了:“怎么就没人给乃公写点东西吹捧吹捧呢?”
乾隆摇头晃脑:“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丞相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
小说里的奇门遁甲呼风唤雨看上去是玄乎了些,但乾隆作为诸葛亮的粉丝,任性表示:假的咋了?假的也能成真的!
再说丞相除了生孩子啥都会,你咋知道不可能是真的?
经过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诸葛亮的粉丝们已经从略觉不对劲→有点为难情→加入了吹捧大军。
同样作为死忠粉的南部诸夷子民兴奋,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不忘加一句:“丞相天威,南人永不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