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直播](70)

作者: 最爱冰萄 阅读记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日,不问政事,在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为群众仔细诊治。

张仲景首创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人民后来为了纪念他,将坐在药铺里给人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便是现在许多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董仲舒望着天际,颇感意外:“举孝廉不好吗,选拔出来的学子德智兼备,日后为官一方也是百姓之福。”

刘彻皱了皱眉,没说话,孝廉是他设立的考试方式,听天女的意思它不如后世的科举制完善,那后世的科举制又更好在哪里。

南阳.....张神医出生于南阳?

曹操面露心动,南阳好啊,南阳就在他治下!

他动一下眉毛,郭嘉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吐槽道:“别想了,算一算时间,人家现在是长沙太守,荆州那边肯放人给你就怪了。”

曹操闻言,咬牙切齿道:“又是该死的大耳贼。”

“他怎的这样好运气。”

刘备火烧屁股一样站起来大喊:“快快,赶紧把张神医请来!”

孙权那边催了好几次,要求刘备既攻打下了益州,赶紧归还他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刘备暂时还不想破坏和东吴的结盟关系,正考虑要不要依言送还四郡给对方。

接着天幕一出——

得,还什么还!

放跑了张仲景,他做梦都会哭死!

毫不知情引起双方争斗的张仲景,精神烁烁地望着天幕中模样更加年老的自己。

这种看到自身未来命运的感觉十分奇妙。

【张仲景年老后辞官还乡,准备退休的那一日正值冬日,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他在白河边上看到有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因为寒冷,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十分难受。

他心想着这些冻烂耳朵的人,研制出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

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好下锅。

煮熟后,面皮的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他叫徒弟在空地搭了个棚子,为穷人舍汤。

人们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就再也不会把耳朵冻伤了。】

曾经喝过娇耳汤的百姓们望着天幕上的场景,再想到已经逝去

的张仲景,忍不住掩面哭泣。

张大人,我们想您!

【因为这一碗“祛寒娇耳汤”,民间从此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寒冷的冬天,张仲景用这种方式救治了许多受冻的百姓,饺子不仅成为一种美食,更是对张仲景的纪念和缅怀。

俗话说,人终有一死,神医也不例外。】

象征着张仲景生命的灯油即将烧干。

火光将泯的前一日,长沙人来看望张仲景,说长沙风水很好,希望他百年之后能在那里安身。

南阳人不干了,两方争吵了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吧。”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从南阳至长沙为他送葬,结果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百姓送“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棺绳忽然断了。

两地的百姓就在这里为张仲景修建坟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

【千年之后,人们把这里唤做医圣祠。】

雕梁画栋,山水悠然,红墙黑匾上,写着医圣祠三个大字。

“万世医宗”四字匾额高悬,三米高的房间墙壁上贴着数不清的竹简,其上一笔一划雕刻着《伤寒杂病论》里的医书内容,雕刻者付出的心血肉眼可见,尽显中医文化神韵。

【后人研究张仲景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

“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这是一代苍生大医的真实写照。

南阳张仲景,医圣之名,当之无愧!】

天幕下一片寂静。

好半响,才有一道声音说:“什么南阳人,医圣吃过咱们长沙的水,也算是咱们长沙人了。”

“没错!南阳有医圣祠,咱们长沙也有张公祠。”

张仲景的故事带给人们的震撼难以用语言描述。

若说前三位医家代表让他们心生向往,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好感,张仲景的故事,就如同一把重锤,敲碎了底层人民尘封麻木的心脏外壳。

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官吏,百姓病了,想办法为治病;百姓伤了,想办法让百姓不再冻伤。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是多少官员也做不到的事情。

既读圣贤书,又管窗外事,乱世之中,怜悯底层,为穷苦人民发声,张仲景让人们见识到了何为伟大,何为医者仁心。

这样的医者,若不受到后人的敬仰崇拜才是笑话!

这一刻,不知有多少人像曾经的张仲景一样,因读扁鹊的故事萌发出了行医的理想。

正如女子见义妁,内心受到鼓舞,愚昧无知的底层人们也从张仲景的生平中得到了某种坚定的力量。

嬴政五味杂陈。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为何秦朝统一六国却不得人心的缘故。

归根结底,在于民一字。

他改革土地,将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兴修水利、长城,他明白自己是治万世而非一世之计,可百姓们服役的困苦却是实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