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直播](91)
可全权调度管辖区立的人口土地、经济、军事,这与东汉末年的州牧有何区别?
州牧一职直接滋生了好几个割据一方的桀雄!只要有野心,节度使就会成为皇权大患。
那李隆基的脑子进水了吗?
李承乾、李泰二人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谢天谢地,唐玄宗不是他们!
然后又心里齐齐打起了鼓,他们不会那么没眼光立这种家伙做继承人吧,儿子的儿子.....呃,不好意思,他们的儿子还没出生。
李治身体哆嗦的像得了癫癞症。
到底哪个孙子霍霍了他的大唐?不对.....他与媚娘的孙子里没有叫李隆基的,难道对方不是他跟媚娘的后人,是别的女人生的?
武媚娘眼眸黑深,沉沉的看了李治一眼。
“媚娘?”
李治从没见过爱人这种表情,觉得好陌生。
武媚娘:“陛下,你对不起我。”
【其实统治者的昏庸只是一条导火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唐朝的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名存实亡。
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不得不逃亡他乡,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而长安贵族依然声色犬马,杨国忠、李林甫等贪官奸臣继续搜刮民脂民膏供李隆基享乐。
帝都的繁华与底层百姓无关,他们失去了土地,唯一的上升渠道科举也被大贵族垄断。
君不见杜甫这样的人才都两次落第,蹉跎到四十多岁才当上一个兵曹参军,负责兵部看门的保安。
沉重的税收,超越经济负担的人口,百姓的怨恨,种种叠加在一起,拧成了一条将盛唐拽入无边地狱的勾魂索。
于是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了。
做足了充分准备的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以讨伐宰相杨国忠清君侧之名一路摧拉枯朽,随着长安最后一道屏障潼关的失陷,恐惧之下的唐玄宗带着几千禁卫军连夜逃离长安。
不久,长安城陷落。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死了三千万人!
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千里萧条,杜甫一首《石壕吏》写尽了百姓被强行征兵的悲惨景象: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场彻底的灾难使得李隆基前半生原本可与他曾祖父媲美的辉煌成就,最终却只落得个昏君的名头。
回望唐朝当年盛景,何其繁荣昌盛,因统治者对内部矛盾的疏忽大意,强盛的帝国迅速走向衰败。
此情此景,正如《阿房宫赋》里那一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如日中天的帝国一夕之间倒塌,给各时空官员带来了极大冲击。
他们中间或许有些人生于唐代之后,读过史书,却并未细想过唐朝覆灭的原因。
是不敢想?亦或不愿想?
两者皆有之。
换句大实话说,他们也是“刽子手”群体的一员。
他们的家族拥有庞大的租地,其中便有不少为压榨老百姓得来的血汗钱。
众人默默低下了头。
张居正冷静的望
着天际。
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是国匮民穷的根源。
所以他为何要实行一条鞭法,为的便是从根本上革新土地制度。
清丈天下田地,挽救将亡之国,虽千万人,吾往矣!
亲眼目睹大唐的惨剧愈发坚定了张居正的信念。
族秦者,秦也,秦朝又被拖出来鞭尸了。
想要造反的六国遗民们一边窃喜,一边仰天长叹,秦始皇啥时候也能脑子瓦特一下搞个节度使制度,他们想造反难得很,招兵买马实在太不容易了!
沛县内,刘邦与萧何商量道:“一直龟缩在家不是道理,不若我去找秦始皇谋个差事。”
萧何不同意:“邦弟三思啊,你是将来的汉高祖,秦始皇岂能放过你。”
刘邦摇摇头,大丈夫有天下之志,眼见老秦家的江山现在倒不下去了,他还躲在沛县等啥时机呢,别等着等着把自己等成了笑话。
“去!你也与我一起去!”
刘邦振振有辞道:“怕什么,灭他秦朝的又不是我,天幕都说了,族秦者,秦也!”
这时候的他还单纯的以为宴明婉讲的族秦是秦朝对百姓的苛政问题,未曾丝毫考虑过秦朝覆灭与继承人的关系。
扶苏虽无正式的继承人名分,确为隐形的大秦太子,而且在太子之位上并无犯下过错,在秦始皇看来心软的缺陷也是大众眼里的优点。
所有人都想不到将来继位的会是胡亥。
唐朝。
李隆基坐在马车里,倒吸一口凉气,他想过叛乱会死很多人,但没想到这么多!
三千多万人.....他的开元盛世,居然沦落到五胡乱华一般的光景了!他还能在活着的时候看见叛军被平定吗?
马车外的禁卫军队安静得可怕。
李隆基嗅到了危险的意味——他是玩弄权术的高手,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安史之乱归根到底离不开治国者之失,士兵们急需寻找一条路径来宣泄他们的愤怒。
必须即刻找一个挡箭牌,摆脱他不妙的处境。
否则他在河北死了,李亨会替他报仇还是火速在成都登基,李隆基心知肚明。
李林甫已经病逝了,杨国忠还活着,可杨国忠之死不足以谢百姓.....
“爱妃。”
杨贵妃惊惶的看过来,一张脸依旧那么美。
他万千宠爱的贵妃,大诗人李白曾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句子描述她的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