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不二臣(191)

作者: 游渔犹愚 阅读记录

宝钗难得说这样的话,黛玉只觉脸上叫冷风扑来,立时晓得贾府中只怕又生出新的琐碎言语。

眼见着对上一双含了水的瞳眸,宝钗喉间一梗,别过脸,复又扭转过来强笑道:“你不必这样看我,我也是存了自己的心思。”

“好歹与沈大人相处些时日,算是晓得他的为人。如今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到外面走动的又担不得风雨。我那哥哥不说也罢,但总也舍不下母亲。”宝钗一口气说到这里,眼眸垂下,再抬起时却是映了水意:“从前咱们说的,我还记得,也应了。只盼着有一天若真遭了灾厄,你能在沈大人跟前多美言几句。”

她很不愿意见到黛玉心存谢意,盖因知晓自己能做的也不过如此——她决不会为此事再有多的动作,再往后只单凭他人劳动。

废几句口舌便得来好名声,又为将来寻一个还算可信的承诺。这是顶好的买卖,若换作往日她只作幸事。

但到了这会,她见林言时时事事顾应他与黛玉二人的后路,而黛玉也不肯只生受安稳的富贵,心中却一波又一波泛起艳羡来。

人生难得拼舍己身,明哲保身多,情深义重薄。

指尖一暖,原是叫黛玉拢住。宝钗朝她这边看去,却见她脸上亦是郑重。

“君子论迹,宝姐姐,你是好心告诉我,我多谢你。可你劝了旁人,怎么不肯劝一劝自己呢?”

那一双眼睛好像把她的恐惧看透,原说多病的身子有挣破的勇气,现下反倒是她不敢迈出额外的任何一步——

手被蛰疼了似的,宝钗的衣袖在半空中甩出一个弧度。黛玉于是没有再说,只是自己也跟着弥漫上酸楚。

宝钗又略坐过才走,黛玉却还有自己的谜题。只是盘算着方才的事,却忽然想起梦中仙姑那一句‘金钗也动了他念’。

金钗,金钗——若在名姓来看,钗之一字便是应着宝姐姐。

想着手边那些背诵来到账目,黛玉将指节抵在唇下,暗道这自然是‘他念’。

荣国府中还是一样的热闹欢喜。

前一阵甄家获罪,细说起难免生出些战战兢兢的怜悯。只是贾母顶不愿见这脸上的丧气,此时外孙女不在,更觉得冷清起来。

按说熙凤是最会顾应老人家心情,然这会她又作病,不得不将这份体贴的名声拱手于人。不拘束寻什么作宴的由头,只在自家摆着,为的不过是叫老祖宗高兴。

薛姨妈在这时倒叹息些人老常寂寞的话,然宝钗只是低头绣着帕子,并不怎的吭气。在女儿这里是冷遇,薛姨妈便也不好再啧声,但一字不提又很不安心,于是又道:“宝丫头,你自小便有大主意,我只怕委屈了你去。”

她这话情真,宝钗晓得,由是更加难过起来。

有大主意如何,妈又不听......又说是她,即便被多番夸了,却连身边的婆子都没有很好地约束住。

可是

眼前浮现起一个书房的幻影。

这句话在肚肠里转了一回,说出口的却是另外一句。

“妈,哥哥的那边怎么得了?”

第113章

听消息意外讯息

甄家的家私有果真一部分到贾府里去了。

林言又拾起搁在一旁的邸报,心

里还存着方才的信。

他从看到甄家获罪的消息便想到他们不会没有动作,又因为贾府与甄家惯是交好,心中早也有了猜测。

可甄家之事不会就此终结——

林言眸色一冷,如此雷霆不像是皇上的手笔。只是太上皇这般行事,却似乎看准他将要转投阵营。

只按着对方的数路下去只会进入死局,他得跳出这圈子,才能印证自己的道理,保全周遭的人。

水珠顺着叶子的脉络滴下来,砸散在地上,没多久便汇作一个水洼,先做了石板缝隙中蚂蚁的灾厄。

可造就这一切的却是一份诚心的礼物,苔草编织的麦白色篮子里盛着深深浅浅的菜蔬,携着这礼物过来的老伯为了使之看起来新鲜,在赶路的途中仍然一次又一次用水擦拭着。

那篮子里的菜还在滴水,老伯原本正与门房闲话,见林言出来,赶忙住口,讷讷过来。

“老伯可是遇到难处?”林言对这张面孔还有些印象,知道他是自家的佃户。但他现在所在的地方不在苏州,甚至不在扬州——只是在这周遭勘查水道——这时候忽然见老人找来,心里奇怪,更担心是为着什么不得了的事由。

听他问,老人便张口解释。只是话语缠绕,林言听了一会,才知道他是送家里小子上酒楼做工,因着往日受林家照顾,听闻他在这里,便想送些东西以示谢意。

“东西不贵重,只是叫公子小姐尝个新鲜。”

“多谢老伯。”

文墨本想纠正老人的称呼,林言摇摇头,将他止下了。

他没有推辞这份远道而来的好意,也没说要使银钱买货。只是叫人拿来热茶面饼给老人充饥,又拿些铜板叫他雇车。

“回乡路远,不忍劳动老伯。”面对老人的眼神,林言笑得和气。

二人又说过几句,老人便告辞离开。望着稍显佝偻的身影,文墨悄悄凑到林言耳边,低声道:“公子便是给了铜子儿,那老伯想来也舍不得雇车。”

“那由他存着,将来买只鸡鸭也不错。”

一位父亲刚为他的儿子谋了新的前程,一段新的生活也许就要在这里展开。这样的故事在河堤下的每一个角落,眼前又有熙熙攘攘。林言看着人潮半响,扭头与文墨道:“待会见了这边的商帮后,你再叫府衙把各乡长老请来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