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不二臣(224)
可是各地有各地的豪客,也有秉持正心的官员。
柳湘莲离去时见到一位姓封的大人,在旁人口中得知此事是他极力促成。
这却与黛玉的祈愿不谋而合。
驻守北地几十年的将军一朝战败便前情不顾,治水得当的大人又出了罪名投入牢中。
做戏做足,皇上要林言吃些苦头,自然不会让他显得无辜。又吃准林言入仕时短,没有牢固的根基可用。
但坏也坏在林言入仕时短,那些证据骗骗局外人还好,一旦涉事便知疑点颇多。
只是涉事便有立场,反而更不好轻易开口为林言分辨了。
皇上要北阆的兵权,又挑不出他属下得用的将领。即便这会强令秦将军顶上也为时已晚,更遑论南疆又有异动。秦将军自然要到他更熟悉的战场,哪里能够浪费在北地?
至于太上皇,更是要稳坐钓鱼台,坐看皇上自己乖乖把吃进去的好处吐出。
两个人都惦记自己在日后史书上的名声,偏偏这会声势浩大的把两个人都架在当中。
太上皇在宫里仍是笑,但傅行清熟悉这位,知道他完全不是表面上那么轻松。
但说恼怒也不像,这位自视甚高的帝王已经决心要另扯一番忘年君臣的佳话,倒也不在意林言把自己的心思掺杂在其中。
只是在林言身后,继续为他操持这一切的人究竟是谁,太上皇真的好奇了。
前番说过,古今万民伞不知凡几,哪里每一把都这样能够左右顶上人的主意?
万民伞还没到手,便有人知奏报已达天听。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惦记拿这件事逼着松口——还持着不怠慢功臣的名声。
外面已然把这事如功德般传颂,朝廷难道能说其人是个贼偷?
方清辉是因此被更推一把出了泥坑,皇上推脱不得‘戴功立罪’的请愿,更不能在此时派出林言‘贪赃’的铁证。
看去是太上皇沾光,可细说来他在这件事没卖着林言几分好,说不准还叫这人记下三分仇。原本打算叫林言吃点别处苦头,再施以援手,明晰谁才是对他真正有好处的君主。
可原定好的计策里意外扎堆——北阆战败没想到,这万民伞更是不该出现在这个当口。
罢罢罢,年轻人胆子大,他这个老顽固既然站在山顶上看笑话,就怨不得有谁朝他扔泥巴。
雪中送炭已经赶不上,再叫那第三人额外使计倒逼帝王,岂不是显得他很没用?
到时候栓不得年轻的臣子,还真切落下见死不救的名声。
傅行清听见太上皇笑,头垂得更低,心却在五脏间来回不安地窜动。
——这个意思,是要把沈言放出来?
可原本打算用诬告臣子的事把皇上那边的人扯下来,难道要在这个即将出征的时机动手?
老臣肩膀上的些微颤动并不隐蔽,太上皇在林言的事情上失策很多次,在这会找回自信,觉得自己依旧把臣子的心思捏在手中。
“何必我们出手,给林言些机会,难道他就会放过害他的元凶?”
皇上说着,眸子隐在暗处——像是北阆的那座高楼,在雪地里耀眼,在京城搁了许多年就暗沉如墨。
这样也好,就让他看看作为宗室的沈言是否真的能担负起日后的嘱咐。
这坏人总不能只有他一个人做。
第135章
灼日出当行则行
隐士的生活有些太‘美好’了——一连几十天的不问世事的日子,把一切心事都说给墙面听。潮湿的角落,聒噪的硕鼠,百无聊赖的看守......如今又多了一张皮笑肉不笑的尊贵面容。
林言出来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
他当然没有真的被囚禁在暗色里,但一双监视的眼睛长在后脖颈的感觉还是让人不愿承受第二次。他虽早先做过揣测,可细微处难以预料,因此并不能尽知黛玉在外面的举动。
但从这会他所见到的太上皇与皇上的态度来看,黛玉都是安全的,这叫林言着实长舒一口气。
如今先不说原本打算最后施恩的太上皇心中如何,皇上只怕是要大动肝火。林言垂着头,不去看那僵死的笑容。
何止大怒。
方清辉要急奔北阆,皇上掩饰自己在其中的过错已经焦头烂额。秦将军现下也要往南去,一时间又失了最得力的一个臂膀。
偏偏太上皇那边又在这本就忙乱的时机添一把柴火......
强压着给沈言定罪当然可以,但皇上如果真的这么干了,这会沈大人就不会这样轻易地出来了。
甚至给了‘安抚’,明白着说他这个皇帝犯错。
太上皇本有能力叫林言脱身,却非要借这个机会叫年轻人吃苦头。这会自己急火火地又做出‘锦上添花’的事,接手过万民伞的后续,倒不像他素来表现出的一步十谋。
然而林言已经觉得足够可以,至少太上皇不会因为他的‘不服管教’而彻底将他按死在牢狱中。高位上的人总是这样自信,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觉得万事都掌控在手中。
哪怕高位遮挡,连下面的台阶都不清楚。
林言微微勾一下唇角,安静听着皇上与太上皇的‘宽抚安慰’。声声应下,又听得那句‘准他暂休几日,调养好心绪再回来朝中’。
这样也好,他现下还有别的事情做——
阔别许久的淮安王府,这里在经历一场意外之后又回归只有一位世子、一位郡主与一位公子的搭配。底下人窃窃私语,他们原本以为世子应当归属为这位很和善的大公子,却没料到是落在小公子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