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七福晋的幸福生活(285)

作者: 江昔凝 阅读记录

同伴扯了下身上气味难闻的衣服,从走板上下去,帮着开始将船上丰富的物品往下卸货。

长东摸摸脑袋,轻啧一声也没有继续纠结这些,开始干活。

等船上的东西下得差不多时,长东才得以歇息,他凑到管事的身边,瞧清楚管事手上拿着的“杆子”,竟然能够像毛笔一样在纸张上面留下痕迹。

“这不是铅笔吗?”长东也是在海外涨了见识的人。

外国虽然有人在用羽毛笔,也有人在用铅笔。

只是这东西卖得贵,写出来的字迹也没有毛笔那么好看,长东等人犹豫后还是决定买些别的。

起码带回去好换成钱财。

谁知道这东西还没等他们带回来,竟然先一步出现在了清朝?

“铅笔,这东西比毛笔便宜,还方便好带。”管事在白纸上写了个字,向长东展示了一下铅笔的好用。

而后得意道:“这玩意是从京城流传出来的,听说是太子妃等人专门为小孩子启蒙做的,谁知道大人用起来也很好用,于是价格一路飙升,堪比真金白银。”

管事嘿嘿一笑,“先前我机灵,一听说有这种好东西就让人去京城帮我带了不少回来,没有花那么多冤枉钱。”

“不过他们抢也抢不了多久了,听说皇上准备在上海建厂,之后这玩意要走海运卖到海外去。”

长东猛地眨了下眼睛,“那这铅笔,多少钱啊?”

“没涨价之前,好像是10铜钱一枝,不过现在民间炒到一锭白银了。”

管事拍拍长东的肩膀,瞧人那番惊讶,“放心,等上海县的厂子开了之后,价格就能掉下来,你若喜欢,到时候自己去买就是。”

管事话里话外也没有想要给一枝的意思,如今这东西千金难求。

“上海县?”

“是啊,据说是因为靠江苏港口比较近,建在上海县,可以直接修一条水泥路过去,运输方便。”

“水泥路面?”长东晕乎乎的,完全不明白自己离开的这一年半载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管事努努嘴,用脚踩了一下灰色的地面,“就是这个,水泥,抹在地面放置片刻后就变得硬邦邦。”

“抹平之后走车走人都方便,不像以前那种泥泞的地面,不怕水也不怕火。”

长东好奇道:“这东西是何时出现在这里的?”

也不知道七贝勒跟七福晋知不知道这件事情。

若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快些写封信送到京城去?

广州港的一切都变得熟悉和陌生的,若不是手捏在大腿上会传来痛觉,他都要怀疑自己还在晕船的状态中。

否则怎么会看什么都像是在看陌生的国度?

像是海市蜃楼。

“这些啊,可是托了七贝勒跟七福晋的福,听说是那个新式学堂无意之中弄出来的。

“新式学堂?”

长东发现这些疑惑就跟一根藤上长着的葫芦似得,接二连三没有尽头。

他缠着管事把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讲了一遍,还是忍不住觉得脑袋晕乎。

这……

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是他的国度吗?

不仅是长东觉得迷糊,连一同跟着回来的船员也有些不敢相信。

一整天都在广州城里面四处走,发现城里面的生活真的如管事所说,稚童朗朗读书声,大街小巷都规划得完整,田野里面种着茂盛的农作物。

有些百姓的日子还

是很痛苦,可大家的脸上多了几分从容,不再像是从前,要担心哪日农作物颗粒无收,饿死在这片土地上。

长东看着街上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人揣着书走,心生敬畏。

他识字不多,后面被七贝勒送到泉州,在那里接受水兵的训练。

读得更多的是兵书,对于四书五经仍然不理解。

长东踌躇片刻,最后还是走上前与一个商贩搭话。

因为就他曾经的见识,路边摆摊的商户大多也只是启蒙,会些简单的算术,更深的便不会了。

可现在商户捧着书在看,摊子上有客人来了才放下书照看,怎么敲都和以前的商贩相差甚远。

商贩瞧见长东过来,连忙将手中的书放下,满面笑意地看着长东,“这位客人可是要买香囊?”

“嗯,要的。”长东作势在摊子上面挑选了些许,而后发问,“你这是在看什么?看得如此入神?”

“连生意都不做了?”

“害,一看就知道客人是刚来我们这吧?小地方来的?消息不够灵通吧。”

商贩微微得意地将手中的书展示给长东瞧,“这是外商部统一售卖给我们这种商贩的书册,里面介绍了主要的几种交易手段,还有不少具体的商贸案例给我们参考。”

“听说是新式学堂那批学子的练笔之作,可里面的例子通俗易懂,可比那些之乎者也好听。”

商贩自言,他对那些之乎者也一看就头晕,唯有这本书,里面的用词非常简单,案例通俗易懂,讲了例如倒卖和差价,以及各种不合法律的商业手段。

“如何应对,报官,这一套流程都清晰明了。现在做商贩的谁不是人手一本?”

长东闻言,忍不住咋舌,“那这新式学堂跟外商部又是什么?”

“嘿,你这话说的,新式学堂就是学堂呗,以前达官贵人读的那些叫国子学,太学,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自然是难进。后来出了新式学堂,你若是想学,去便是了。”

“那地方不以考功名为主,但成绩好的也能够被达官贵人们看中,挑选去为自己做事。”

“只是毕业难啊,听说有一批皇亲国戚在新式学堂里面考试没过,被发配到蒙古剃羊毛了。”商贩压低声音,“我在京城的亲戚说,如今他们还没从蒙古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