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珍馐娘子创业记(美食)(314)

作者: 小蚂蚁九九 阅读记录

“风采?”杜时笙轻声重复道。

开国君主的皇后元皇后,是一位风姿卓绝的贵女。作为一朝皇后,她坚韧勇敢,辅佐开国主君改朝换代,开疆拓土,又在一朝始立之时,体恤民情,安抚民心,在百姓中有口皆碑。

若是林侍郎和沈娘子能同他们媲美,岂不是

说……

杜时笙回想着记忆中阿耶同阿娘的脸。

“对,当年林相心系百姓,体谅民间疾苦,曾在城郊办过免费的学堂。直到林侍郎那一代,也仍在招收贫寒子弟入学读书。林侍郎成亲后,还时常去那学堂给众学子讲经。就连儿的先师赵噙年赵大儒,也是对林家风骨赞不绝口。沈娘子就更是女中翘楚,她同一并闺中好友兴办的女红学堂、织锦铺子、香露铺子,也是帮助了许多民间的贫苦女子。是以,林相之子迎娶青州第一才女沈如兰,才会成为京城中的这一段佳话,足足被谈论了半年之久。”

谢冰雁颇有些遗憾,自己当年也有两三岁了,怎的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果真,自己比何青这些早慧的天才少年,还是差得远些。

梦中阿耶同阿娘的丰神如玉,的确是世间无二,杜时笙默然一笑,眼中尽是柔情。

她虽是穿越而来,但前世虽有父母却如无父无母,早已在无数个梦境之中、在阿娘充满爱意的画作中,将林、沈二人当作自己的至亲之人。

有时,她甚至会想,上苍让她这个“杜时笙”成为大稷朝的“杜时笙”,或许,也是因为不忍看见这样美好的情感,从世间堙灭,让她带着对故去之人的深情,继续活下去。

谢冰雁将杯中的青梅酒一饮而尽,方才的酒气已有些微微上头,开始八卦道:“当年,据说还是当今的宋相公,以沈娘子义兄的身份,为沈娘子送的亲。”

“宋相公……”杜时笙喃喃重复道。

“宋相公与沈娘子两家是世交,据说二人感情亲如兄妹,刚巧沈娘子并没有兄弟,宋相公便……”

谢冰雁还在讲着当年的八卦,可杜时笙却目光凝滞,心潮起伏不定。

阿娘临终之时,曾经让自己回旧宅拿回信物,并交给宋阿叔。彼时,阿娘说,若是他不见你,那世间便只有杜时笙,若是他肯见你……

阿娘的话并没有说完,便溘然长逝了。不过,杜时笙明白,这信物定是与原主的真实身份有关。只是,她一直未曾找到阿娘口中的宋阿叔。

宋相公那日来小馆中,听说自己提起阿娘是青州人士,便问先慈是否已回归故里,神情中,难掩万千的沧桑感慨。她当日便觉这人古怪,现下想来,一切都能说得通了。

宋相公定然是阿娘口中的“宋阿叔”了。

思及此处,她眸光颤动,一时胸口起伏不定。

“哲明哥哥曾说,他最是佩服魏少卿。昔年之事,即便是位高权重如宋相公,也未能为林家雪冤。可是魏少卿这十几年来,却未尝稍懈。”

几杯青梅酒下肚后,谢冰雁总算是没忘记初衷,说来说去,终于又开始夸赞起魏修晏了。

“娘子可知,为何魏家两代人,都如此坚决地要为林家雪怨吗?”杜时笙又给谢冰雁斟了一杯酒。

谢冰雁只觉今日这烤鱼与青梅酒甚是相配,一时兴致高涨,话也多了起来。

“儿也不尽知晓。不过,儿倒是听哲明哥哥说起过一些往事。当初,魏都督驻守西南时,西南各国闻风丧胆,都称他为大稷国的西南屏障。可是,有一次,魏都督遭奸细陷害,被安国军队围剿两日两夜,全无音讯。当时,安国国力虽逐渐强劲,我大稷却与北地災戎缠斗已久,有些无暇顾及安国。朝中便有人进言放弃营救,让出一城给安国,以换取暂时和平,集中精力对付災戎。可林侍郎不肯,风里雨里跪在大殿外,列数大稷西南安宁的重要性,求圣人派兵营救魏都督,以稳西南军心。听说,当时林侍郎情急之下,呕血不止,差一点便命丧大殿前。后来,先皇为之动容,才下令营救了魏都督。”

谢冰雁一口气讲完,端起酒杯,慨叹道:“当初二人的家国情话,兄弟之义,何止圣人为之动容?便是儿的父辈,也时常感慨至极。只是,后来林侍郎一家被治了谋逆之罪,便没人敢再提起了。”

的确,没人敢再当众提起了,可私下里,仍旧会默默怀念祭奠。

这也是为何,魏家没落之后,魏少卿能如此迅速重振旗鼓的因由吧。即便再天资聪颖、天赋异禀的少年,在波诡云谲的朝堂,又怎能如此平步青云,二十岁便坐到大理寺少卿一职?

朝中老臣,但凡知晓当年之事,又没有被凌王收买的,都会暗中帮衬一把。毕竟,魏林两家的风骨,也是他们青年时的情怀和梦想。

“昔者情深意重,峥嵘岁月,共赴时艰,虽斯人已逝,却流风余韵,永存天地。”

杜时笙听完,眼眶也有些湿润,端起青梅酒,对天地虚敬一杯,敬阿耶,也敬魏都督。

“对了,儿还听哲明哥哥说,当初被围剿的精锐部队中,还有万尚书和文将军。”

谢冰雁吃了一片桂花酿藕,只觉甜蜜软糯,连连点头。

同宋相公一起来铺中吃饭的圆脸大叔?杜时笙仍记忆犹新。

此时,她对他二人为何会突然来铺中吃饭,也已猜出了几分。

“林家对魏家,似是还有一个大恩。”谢冰雁又夹起一片桂花酿藕,抛开方才的沉重,说起一件颇为温情之事。

魏修晏三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焱城乃至大稷,无人能医。魏都督和陆夫人悲痛异常,魏太夫人更是一病不起。后来,还是沈如兰在梵文典籍中找到了一些只言片语。她那时正身怀六甲,点灯熬油,译释梵文典籍给御医研习,如此十数日,御医方才救活了魏修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