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同人)在北宋造反的日子(129)+番外
种师道先是领兵与金人小小地碰了一下,虽然大宋这边还是占下风,但这一仗也确实打出了风采。展示了实力之后就有了说话的底气,种师道与完颜宗望约定画好界限,暂时互不相犯,并开城门,让百姓如同平常一样出入。
不过几日时间,所有人都确切感受到了境况的不同。而赵桓,在过了一段好日子后,心态也不一样了。
按照种师道之前说的,那金人也没什么好怕的……不如趁着现在撕毁协议,把金银人质都抢回来!
面对突然燃起战火的天子,种师道似乎也不惊讶,沉吟片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金人见我来了,估计平日里也多有防范。听说朝廷正准备给他们的赔款,臣看不如再拖一拖,等金人懈怠思归时,东边二龙山的宗姬也下来了,一起扼阻金人归路,在黄河予以歼灭。”
“这……”赵桓犹豫了。
此时李纲突然跳了出来反驳道:“兵贵神速,我看就应该麻痹金人突然袭击!”
种师道皱眉,他统领千军万马的时候对方还不知道在哪个县城里窝着,当即怒斥道:“黄口小儿,军国大事岂容你开口!”
按理说李纲一个主战派,与种师道应该关系不错。然而却并非如此,种家从开国就是西北名门,及种师道一代,更是连出几位将军,倘若这次再击退金人,那其他武将简直不用活了。
有个叫姚平仲的人同样出身西北贵族,这次跟种师道一起来救驾,担心功劳都被种师道抢走,于是跑到李纲身边调拨。
李纲现在已经官至尚书右丞,再往上一步就是拜相了。他确实一心为国,但这段时间的守城也让其感受到权力的滋味,种师道来了,态度强硬倨傲,二话不说就夺了兵权,李纲心中一直不是个滋味。
恰好同样懂军事的姚平仲来投奔,于是双方形成同盟,与种师道对抗起来。
假如是正常皇帝,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肯定要当断则断,然而赵桓却还沉浸在“制衡”的思维中,来回和稀泥。关键他耳根子还软,李姚二人天天汇报将士们都摩拳擦掌,种师道却不准打仗。
就像当初等不及要和一样,赵桓如今也忍不住要战。
终于,一天夜里,李纲指挥,姚平仲带着两万大军,奔袭金人营地!誓要夺回之前送去的金银和人质!
还没入睡的完颜宗望在帐内皱眉:什么b动静?
领兵出去查看,刚好与姚平仲装了个正着,将其按在地上一顿胖揍,最后姚平仲逃跑,宋军四散而逃。
完颜宗望都要被气笑了,立刻派人到赵桓跟前质询,赵桓吓得要死,立刻将罪名全部推到李纲姚平仲身上,把李纲下了狱。
金人这边又追加了一笔赔偿,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不过此事也给完颜宗望敲了个警钟,虽然宋朝那边大部分人都很废,但还是有能打仗的。后方灭掉郭药师的那支军队始终是个隐患,自己孤军深入,还是先走为妙。
这样一来,人质的作用就更大了,绝对不能放!于是完颜宗望与宋廷商量好,剩下的赔款之后再付,带着康王赵构一道渡过黄河回北方。
至于朝廷内部,主和派又站了上风,在李邦彦、白时中两人的操持下,赵桓不顾种师道的反对,彻底丧失了一国之君的尊严,基本上金国的所有要求都答应了。
一时间整个东京群情激愤。
百姓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他们这段时间挨饿受冻,被朝廷剥削,被异族欺辱,为的不就是保全大宋,而现在这些丧权辱国的条件,是个人都无法接受。
无论什么年代,这种时候最容易上头的永远是学生。他们勇敢天真一腔报国热血,听到朝廷的决定再也忍不了了,太学以及各个书院所有的书生全部上街情愿,虽然声势浩当,无奈赵桓铁了心缩头,学生们几日下来一无所获。
就在此时,有人喊说在北方打赢了金人的二龙山宗姬带兵来京城了。学生们立刻好似找到了救星,在他们进城的时候,团团将人围住,痛哭恳求。
赵淳楣身穿铠甲骑在马上,看着底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书生们,满脸懵逼。
啥玩意儿啊?
第63章
赵淳楣是知道金人退兵的,不光知道,事实上,她甚至与对方打了个照面。当其带兵南下靠近黄河的时候,恰好遇到金人远去的背影。
所以这次到京城,赵淳楣整个人还是比较轻松的。不光不用打仗,而且之前二龙山切断了金军后方,想来开封即使损失也有限,此番过来估计帮着打扫下战场就能回去了。
所以,当看到激动的学生们又是“主战派”“主和派”又是“还我河山、坚持抗战”,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
最后还是闻焕章站了出来,他以前曾在太学做过博士,有些人脉,寻到几位眼熟的学生问话,如此众人方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听完赵淳楣沉默了,半天,对着悲愤交加的学生们道:“我晓得怎么回事了,这样吧,那位李纲李尚书,我定会尽量求官家放出来,诸君如此心怀国事,我久居偏地,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还请各位回去等消息吧。”
学生们这段日子,东奔西走,甚至跑到宣德门前下跪,但除了粗暴镇压没有得到任何回复。赵淳楣是第一个身居高位与他们搭话的,态度如沐春风不说,言辞还十分恳切,再加上她左右士兵皆身形高大,穿着统一光亮的铠甲,目不斜视毫无大宋一般兵痞的坏毛病。周围的书生不由红了眼眶,纷纷感念王师,又拉着赵淳楣说了一大堆话,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