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名著同人)在北宋造反的日子(163)+番外

作者: 想见江南 阅读记录

不过十年,好似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您一定就是元祐太后吧,淳楣见过祖母,请恕孙女接驾迟了。”赵淳楣对着一并前来的老妇人深深行了一礼。

老妇人微微侧身避了一下,语气淡淡道:“老妪不过一寻常百姓,如何担得起宗姬这一拜。”

说起这位元祐太后孟氏,也是老赵家留下的烂账。

她本是哲宗皇帝的原配,当年深得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喜爱,高滔滔反对王安石变法,支持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她死后哲宗亲政,为了摆脱祖母的影响,大力扶持新党。而孟皇后作为前朝的“政治遗产”,本身性格木讷不得丈夫喜爱,再加上有妃嫔诬陷,很快就被废掉。

元符三年,哲宗病逝,向太后不顾朝臣反对,支持哲宗的弟弟继位,也就是宋徽宗赵佶。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不料次年向太后逝去,同样的剧情又来了一遍,新君想要自己的势力扶持新党,孟氏再次被废,并且被勒令在冷宫出家修行,整整二十载。

前些年她所居住的宫殿失火,之后身无分文又没什么用处的孟氏被赶出了皇宫,没办法只得寄居在大相国寺附近的小民宅,过着简朴的生活。

金人攻陷汴京,对照着宋朝皇家玉牒将二帝以及全体宗室一一搜罗出来,整个六宫有封号的后妃皆被掳去,而孟氏因为早已被废黜,因此奇迹般地逃过一劫。

赵孝颖虽也是宗室,但毕竟是旁支,所以毫无疑问地,孟太后成为了整个大宋身份最高的人。

不过很显然,历经两废两立,筋疲力尽的老太太已经不想再掺和这一切,如果不是孟家子孙不小心说漏了嘴,大家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

赵淳楣碰了个软钉子,也没有恼,而是让手下去为两位老人家准备食宿,还贴心的安排了郎中。

“我们医疗部开展了体检项目,收效还不错,不少上了岁数的都及时查出毛病,这东西就得早发现早治疗,听闻伯祖前阵子身体抱恙,那更应该检查了……”赵淳楣耐心嘱咐,然而赵孝颖却从其口中听出了异样。

伯祖……

赵孝颖乃端献魏王的儿子,宋徽宗赵佶的堂兄,若是正常来讲,赵淳楣应该管自己叫叔祖,而现在改了一个字,如此走的就是僖王的路子。

别忘了赵淳楣还有个早夭的“野爹”,当年朝廷为了拉拢在二龙山落草为寇的赵淳楣,除了封宗姬之外,还将其过继到宋徽宗早夭的二儿子名下。只不过谈妥没多久,金人就打来了,匆匆忙忙地也未上玉蝶。可如今对方却把这层身份搬出来了,那么态度很明显。

她已经决定当皇帝了。

赵孝颖心头剧震,原本以为怎么也要商量一番,结果这么快就做了决定,这使得他不禁开口询问为什么?

赵淳楣怔了怔,很坦诚道:“因为我想。”

是的,在闻焕章提出想法的那一刻,她极度震惊,紧接着,从内心最隐秘的地方,又冒出来一股欣喜。

此时赵淳楣才意识到,在漫长的岁月里,对权力的渴望已经在她心底扎根。

识了这一点后,赵淳楣几乎迅速调整了自己。

她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可耻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决策,再让她屈居人下已然很难了。所以,与其虚情假意的推脱,让手下们搞黄袍加身那一套,她更愿意自己主动。

她想当皇帝,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赵孝颖被她的直白弄得说不出话来,指着赵淳楣的手直打颤。

“伯祖,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也无法回头了,况且整个宗室再没有比我更适合的人了,除非您亲自上阵……”

“胡闹!”赵孝颖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从来都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哪有过继给堂兄的!况且老朽再过两年就七十岁了,无儿无女,我当皇帝不是没多久又要天下大乱!”

过了好半天,老头才缓过来,长叹一口气,半天,有些认命道:“你得保证,将大部分赵氏子孙救回来。”

赵淳楣愣了下,之后大笑出声:“这有何难,伯祖放心。”

赵孝颖得了承诺,终于点头,而一边的孟氏始终十分漠然,对此也不怎么上心,见身边人同意,也点头答应。

有了这二位的肯定,其余人再想反驳也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说白了,这都是人家老赵家内部的事儿,赵孝颖给上了玉蝶,孟太后站出来相认,她赵淳楣就是宋徽宗的亲孙女,连小宗入大宗都不用,属于自然继承人。

太后的诏书一颁布,赵淳楣也没了后顾之忧,面对已经被围困一个月,始终没得到救援而人心惶惶的太原城,直接出兵,不到五日,太原城破。

原本一些大臣建议她回京城举行大典,但赵淳楣不愿延误战机,顺利拿下太原城后直接原地登基。礼服、冠冕、甚至玉玺都是赶工先做的。

仪式虽然简陋,但来的人却不少,许多南方的重臣得知此事都险些惊掉下巴,连忙派人前去太原查看是怎么一回事。

赵孝颖在宗正寺任职多年,对这些还算是有所了解,寻了几个礼部官员一起写了一封漂亮的劝表。赵淳楣接受后便在太原城郊祭拜了天地祖宗,并且立下誓言“吾始逼于难,不得已以兵救祸,誓除奸以安宗社,为周公之同勋。”

最后,在万众瞩目下,接过呈上来的传国玉玺。

玉玺上只有八个大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79章

酷夏,太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