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又赶紧吩咐门前挨着墙根的几个小厮:“还不快找人去牵马?”
有两个小厮低着头去了。
墨条没有揭穿他们,方才肯定是在门口掷骰子,背后藏着一个碗。
林海要走这边,只因为这门出去,离他想去的街近。
一起挨着墙根站的,有个人穿着分明不是他们家小厮的样子。
林海指指那边一个身形高大的男子,这男子长了一个鹰钩鼻,穿着像是书生样子的儒衫:“那人是谁?看着眼生?”
管事连忙迎上来解释:“大爷,是小人表弟,从老家过来,小人说见他一面,就让他走了,哪知大爷今日要从这边过,小的错了……”
林海还没说什么,那管事就絮絮叨叨求饶起来。
“聒噪。”墨条看出来主子有些不耐烦,“大爷又不曾怪你。”
林海少见生人,好奇又打量几眼,上前与那人说话:“你是何方人士,是不是读书人?”
那人拱手作揖:“小的钱塘人士,读过、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字。”
不等林海再问,管事赶紧跟上来,探着脑袋小声答道:
“大爷,他就是能瞎写几个,今儿过来特意打扮一回,科举什么的,却是不能。”
林海见那人又低下头,侧着身,似有回避之意,也不想他为难,便不再问。
一会儿马车就过来,管事的忙前忙后,招呼林海上车。
恨不得自己跪下去给林海当马凳。
林海上了车,掀开帘子又看了看角门方向。
“大爷,怎么了?”
“没什么。”
林海放下帘子,总觉得哪里不对。
……
第91章
林海怀着满腹疑窦离开角门,车夫一路把他拉到姑苏最繁华的街道,各色铺子鳞次栉比。
林海看一回金银首饰,又看过一回市面上卖得出来的苏绣。
都不太满意。
绣坊的掌柜见他挑剔,言行举止都不是寻常人家。
笑着给林海指一条明路:
“这位公子,咱们这儿真正的好绣品,都不拿出来卖,早就有人预备着,不差咱们这一处,您还是回家请家中长辈打探一二,想来就有了。”
小厮反问掌柜:“您做生意这么多年,难不成还不认识几个好绣娘?”
那掌柜的扶着门边,眯着眼:“也是我这双眼睛不行了,不然谁不能绣两针?”
林海懒得与他废话,又去看别家的绣品。
另一家掌柜出来拆台:“隔壁那个万三,他媳妇不和他过了,所以现在手头没有好东西,不认识几个绣娘。”
小厮墨条正想八卦,到底是怎样一桩夫妻间的官司,却被林海催着走人。
林海买了几个络子和荷包,又去搜罗其他东西。
晚上徐嬷嬷照例要来看林海一回,见林海买的物件,好心提醒他。
“哥儿想着好,但这些东西都是外面旁人做的样子,算不得独特,戴出去可能还有嫌隙,哥儿若实在想送,不如让府上针线丫鬟做几个?”
徐嬷嬷的话提醒了林海,什么荷包帕子,皆是那等风月话本上最常见的信物。
林海一片好心,想送点姑娘家可能会喜欢的玩意儿,外面买的东西,她也不一定会戴啊?
但让府上针线丫头做几样送去……
也有些奇怪。
林海索性直接删掉什么花儿、朵儿的礼物,送些竹编、木雕、砚台文房。
另一头的江南,从御驾回京之后,没见多少波澜,原先传出风声要调任的秦督军,迟迟不见朝中旨意。
唯有一件事,趁着秋收以后,江南有几处河堤海塘需要修缮。
朝廷里的旨意带了荣国府一句,不让贾赦主事,只让他协理监督。
贾赦自打接了荣国府的爵位以后,头一遭朝廷交代他干活。
能从皇帝陛下手里捞到一点活计,贾赦高兴,荣国府上下也高兴。
一贯严肃稳重的赖嬷嬷和史苗说起这件事都掩盖不住喜色:
“想不到,这件事情竟然会落在大老爷头上。”
史苗却还淡淡的,自古以来搞工程油水都不小,但为着捞油水弄出一个豆腐渣工程,将来苦的还是百姓。
倘若贾赦认真干活,明面上不显露,背地里肯定会得罪人。
史苗对赖嬷嬷道:“早前家里也不是没办过这桩事情,你家赖大虽然是老二的人,老二如今在书院读书,不如让他跟着老大去办事。”
赖嬷嬷听了眼睛一亮,赶紧应承下来:
“太太的吩咐,他肯定照办。”
赖嬷嬷正愁二爷贾政去崇正书院读书以后,赖大似乎被边缘化了。
如今太太也不讲什么大房二房,让赖大出去长见识。
赖嬷嬷这个当娘的,自然高兴。
贾赦这活计算不得累,但也不轻松,主打一个各处巡视。
尤其这回在陛下南巡时候点名提及的钱塘一带,是这一回修缮的重点。
贾赦是中秋节后走的,贾政旬假回来,家里没了一个聒噪的大哥,觉得有几分冷清。
史苗为了维持两兄弟心态平衡,这回上心关照一下贾政读书的事。
问老二:“先生怎么说,明年能不能下场一试?”
贾政目光一时有些黯淡:“先生说……我还欠些火候。”
举人考试和秀才考试不是一个量级,史苗很能理解,她也不指望贾政是个神童。
反正慢悠悠考,重在参与。
明年贾敬又要下场考试,原著中贾敬是进士出身,可惜没说明白,贾敬究竟是哪一科的高中的。
就连林如海在原著里三十多岁高中,在进士梯队里已经比较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