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203)

作者: 辰木离火 阅读记录

王氏默默抿了一口茶:“林家送的,太珍贵了,怕那等子看库房的下人起歹心,特意让专门收着。”

这几日已经丢了几回药,才想出这个办法。

大房、二房那边都收了一些,今儿可算松口让她也存着点。

王氏就挑了这个人参,至于是保管,还是说最后变成自己屋里的东西。

也就看老太太走后如何了。

王小妹笑着奉承:“我看老太太很疼姐夫,将来一走,肯定不会亏待姐夫,姐姐只等着享福吧!”

王夫人只笑笑,不曾答话。

她也是这个心思,而今不出头去争这个,抢那个,老太太一走,多分点东西,也说的过去。

……

徐慧一路上都沉默着,她长辈走得早,看见甄家老太太的如今的样子,又比之当年,方知什么叫物是人非,岁月不饶人。

贾敏却也不好宽慰什么,生死之事,非人力所能及,只能默默陪伴。

林海今日没有进内院探望,在外与甄家几个爷谈天。

听闻今年京城张榜后,有几处考生闹事,情形十分不好。

林海亦是愁容满面,焦虑凝在胸口,根本化不开。

第105章

三年一次的会试,每次放榜无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多少人寒窗苦读几十年,才换得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然而年会试之后很不寻常,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读书人之间更是众说纷纭。

南北考生对今年的判卷和名次,十分不满。

林海方才在甄家听甄家的二老爷和三老爷提到一些消息。

可惜金陵离着京城太远,这些消息从京城传过来,早就从新消息变成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如今京城里不知道情势如何,隐隐约约又要重蹈当年南北文祸的覆辙。

贾敬今年跟着中了进士,荣国府的消息反而比别处灵通许多。

与林海在甄家那边得到的消息一合起来,大约就能将事情理清楚。

所谓南北之祸,是二十余年前新皇登基时的恩科,录取的榜上前二十一名,皆为南方学子,更有半数是江南人士。

北方学子历来对每次进士中优者多为南方人不满,二十几年前北方学子大败。

众学子愈发不满,多有检举闹事、打杀人口、状告考官、发檄文者,最后是皇帝陛下将闹事者打杀流放,又将主考等人砍头。

两边各打五十大板,今后会试分南北卷,才将此事抹平。

史苗早就知道南北卷。

在二十一世纪,高考岂止是南北卷的分别。

其实在南在北也不相干,只看你户口在哪里。

户口不好的,还可以弄一招高考移民。

古人又不是傻,现代社会的人会高考移民,古人自然也会科举移民。

譬如文风蔚然的江南,就有四面八方来求学的人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时候求学一路可是又辛苦又凶险。

有人从南去北,有人从北往南。

相对而言,南方的读书人士更多,环境、氛围、教育资源更好,考取的比例自然更高。

然而这一回,却是殿试三甲都不是南方人士。

尤其今科的探花,贾敬那边的消息,好像叫张勉,就是在江南读书,然后以鲁地籍贯考试,一路考上去的。

这一回的主考官中三分之二是北方人士,其中两个还是鲁地出来的。

前二甲定的都是北方人士。

据说探花位置专程为南方留的位置,江南出身的几个主考官自以为没有看错,最后却点了一个北方人。

三甲之中无南方学子,这还是二十余年来的头一回。

但你要说张勉不是南方学子?

人家自小就是在南方启蒙读书长大。

科举场上作弊很难,但文风自有气质,用心一辩,大约摸得出来。

史苗听完来龙去脉,自己都觉得无奈:

“主观评卷就是这里不好,评卷老师有自己的偏好,不像算术,丁是丁,卯是卯。”

什么经学、八股,钻研到头也不能推动生产力。

贾赦听了也觉得好笑,怎么有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

“那些个大人,谁都想往自己阵营扒拉人。扒拉了一个,自以为是江南读书的没想到人家确实是江南读书的,可惜籍贯是山东……

哈哈哈!北方学子占了大便宜,怎么还不满呢?”

这一回是南北学子一起闹事。

贾赦拍拍膝盖,大喇喇继续道:“南方学子不满理所应当,想争这一口气,北方学子跟着跳脱个什么劲儿。”

贾敏坐在贾赦旁边,也道:

“大约是北方学子被占了名额,是以不高兴。哥哥你想想,若这人不去南方求学,大家在北方跟着同样的先生,学同样的东西,兴许就考不过其他人了。”

林海也跟着点头:“榜上有名,一个有了名,一个就要落榜,谁都想着公平,上榜的兴许会是自己。”

科举考试的门道多了去,光是一个主考官,就不知道有多少不确定因素。

贾赦听着,又想起来一件事:“殿试不就考的同一套卷?”

再怎么南北卷,到了殿试都一样。

会试第一的又不一定是状元。

史苗觉着贾赦把事情想得太简单,笑道:

“但一路的乡试,会试,不是同一套卷面,也许有人和江南人士一起考南卷,连乡试和会试都摸不着。”

贾赦也忽然反应过来,怪不得北地的考生不平,这一路考下来,不知被挤掉多少人。

不就是作弊吗?

贾政和林海都是要往下考试的,所以对当下的局势十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