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起先知道是贾珍护送上来的时候,她们就觉得不妥。
不过史苗觉得不能现在妄下定论。
当下又没什么亲子鉴定。
而且贾敬也没老到不能生育的年岁。
现在就胡乱猜测,对谁都没好处。
“难为她一路这样,真是不精心,要是你敬大哥知道,肯定不会放她来,既然这样,更应该请太医来看看。”
史苗先定了调子。
这位珍奶奶的孩子,肯定是贾敬的。
荣国府就等人回来请太医瞧一瞧,那头李珍儿派了婆子回来传话:
“老太太,我们奶奶今儿留在家里全一番母女情分,特意让小的来回,暂且不回来了,让老太太勿念。”
大约是她母亲不好了。
荣国府两房的奶奶都不太安心。
若真是有喜了,这样折腾出了事,对着宁国府贾敬那边,更不好交代!
史苗这时候也不能强行把人请回来。
“她身边这么多丫鬟嬷嬷,总有人生养过,让她回来,更不安心。”
众人只等作罢,史苗也不能干等着:“她年轻,有了是喜事,你们瞧着再安排几个人。”
二房媳妇关氏也拿不准,肯定月份浅,最容易出事。
愁得很:“也不知几月了,胎相好不好。”
大嫂周氏捏了捏荷包上的穗子:“与我们不想干,好生照顾着就是。”
最难说清楚的月份,就连太医也不一定号得准确无误。
未免横生枝节,谁都别提。
两人有默契的对视一眼,点了点头。
就是这一夜半夜,派去的嬷嬷回来汇报情况。
“嗨!那李家老太太,还以为没了,都装殓了,居然又活了,把人吓得半死。”
类似的事以前金陵甄家老太太也出现过,深度休克以后的假死状态。
史苗不敢耽搁,赶紧叫人把贾敬的新奶奶接回来,又让请太医号脉。
果然是有了约莫三个来月的身子。
史苗特意过来看她:“好好养着,还好没出事不然老太太如何向敬大爷交代。”
李珍儿红着眼抹泪:“是我叫老太太操心了,只是念着母亲……”
旁人也安慰她,吉人自有天相,这回阎王不收,肯定就好了。
劝了几回,这位新奶奶才好些。
史苗却还是不太放心,找来大儿媳私下问:
“太医说的,当真是三个月?”
第124章
这里谁都不懂医术,不会脉息,问了侍候的婆子丫鬟,和这位奶奶的经期大约也对得上。
周氏让婆子去领太医的时候,特意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只要是有脑子的太医,为了后面不生龃龉,大约也知道该怎么斟酌答话。
听见史苗问,周氏只能做出笃定的样子:“太医是这么说的。”
这样倒是和宁府新太太从金陵出来的时间大致对得上。
既然有了太医发话,有些事就要一口咬定。
史苗再次强调:“可管住了人,别让说出不该说的。”
大儿媳妇配合的点头:“那是当然,老太太,咱们家也该赶紧写了信带到金陵去。”
于是史苗命人写了书信,快马加鞭送去金陵,告诉贾敬这个好消息的
同时,顺便看他如何安排。
本来这位珍儿新太太就是来探亲的,她母亲当下半死不活,自己怀了身子月份又浅,不可能当即就叫转回金陵去。
荣国府这边也觉得难办得很。
二房奶奶道:“这回可就难办了,你说这人留也不留,当下行动不便,路上又远,若把孩子生在京城,也是不妥。”
史苗早就想好了:“她来的时候,正式最难耐的季节,养几日身子稳了,天也不热,再走不迟。”
就算她荣国府不介意留,宁国府那边肯定会想法子把人接回去的。
大儿媳也愁:“听人说,李家老太太又耗着,好不了,也死不了。”
最怕宁国府那边真来人,李珍儿又舍不得母亲,不敢走了。
二儿媳却道:“她是个懂事的,已是全了母女之情,也要顾着自己。”
要是这是个男孩儿,这位奶奶的位置是真真稳当了,将来还能有个依靠。
珍哥儿那样子,又不是从小养着,以后能面上孝敬着就不错了。
李珍儿知道自己有喜,心里也十分高兴,众人观她举止,倒也将先前的疑窦减了好几分。
她闲着是客,又不好再往娘家病人堆中去。
她老娘知道女儿有喜,心情一好,反而病症有了几分起色。
真是样样都在变好。
李珍儿时常来史苗屋里说话:“探春妞儿真是可爱。”
一干婆子媳妇都道:“要不了多久,奶奶也能自己生养一个了!”
她初为人母,听了这样的话,自是愈发欢喜,不自觉抚着微微显怀的肚子,笑得一脸温柔:
“老爷来信说,让我八月底走,留在这边和婶娘团圆一回。”
史苗点头:“他这个安排好,八月里咱们玩一回,你再慢慢回去。”
八月以后天凉爽,雨水也不多,贾敬这个安排还算有几分良心。
贾敬不急着让媳妇回去,贾珍却是要先走一步,特意来向史苗辞行。
贾珍恭敬的向史苗行礼:“父亲说有事要我去,孙儿特来向老太太请辞。”
史苗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能叮嘱:“一路小心。”
贾珍知道这边老太太早十来年就不喜欢自己,不过老太太比较讲道理,起码不会像是家里那个老子一样,说骂人就骂人。
贾珍心里存着事,赶紧收拾东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