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甄家后面又请了一回,那次倒不是史苗刻意回避,只是时间刚好和她定下去清虚观的日子撞了。
后面甄家又在那园子里办过文人集会,请过其他官员家,还成了诗集和文集,很快流传出来。
不得不说甄家比原著贾家聪明太多。
发现修院子省亲踩了雷,赶紧把园子利用起来,产出不少歌功颂德的文章,向新皇表态。
等第三回甄家来请,史苗就大大方方答应了。
这回没有刘姥姥逛大观园,却是史太君逛大观园。
第151章
史苗这边答应,甄家喜不自胜,让管事一把手来回商量了几次,恨不得将史苗的喜欢事无巨细写成册子,给史苗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下如果能拉拢荣国府这类在太上皇和新皇眼中都规规矩矩看起来中立的人家,与荣国府交好,也是像圣上表示自家对皇权的忠心。
虽然这忠心表得晚了一点,起
码聊胜于无。
史苗这边只带了湘云、探春、黛玉还有惜春一起去。
两个孙媳当下有了身子已经显怀,自是留在家中修养,两位太太要是再跟去,未免过于给甄家面子。
她一个老太太过去玩乐最好,去多了反而弄巧成拙。
甄家上京时候,圣上赐宅。
乃是以前宁国府格局改建,此次史苗再来,明显感觉虽然大布局虽然没有大变,但许多东西明显都不一样了。
眼前光景和原主记忆中模糊碎片相比,恍如隔世。
大观园的构造,从格局布置来说,很像甄家的后花园,和原本没改过剧情的原著格局镜像布置。
甄家大太太和三太太盛装出席,更有王夫人等几个媳妇,下面还有凤姐儿几个孙媳妇。
史苗依次见过,发现并没有秦可卿,问道:“以前到我跟前磕过头,还有一个极为标致的丫头,今日怎么不见。”
大太太道:“那孩子这几日不方便,不能来,多谢老太太惦记。”
这是隐晦的说秦可卿正在例假期,史苗便不再问。
今日是专门来游园的,大太太和三太太拥着史苗往大观园去。
刚一进门,史苗就看见了省亲别墅几个大字。
雕梁画栋,彩绘辉煌,细处处都是细节。
史苗也不由赞道:“好雕工,看这样子,费了不少心思。”
甄家大太太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又堪堪垂下眼掩饰过去,方才做出平淡的样子,向来游园的人解释:
“为这院子,确实花了不少心,移了十来户人家,好在那边田地山水都是早早自家盘下来的。”
然后甄家太太又道:“娘娘担心这院子关了门寂寞,特命家中小辈进来读书。”
史苗一连说了几个好好好。
众人都到合该如此,才不显得园中寂寞,又赞一回圣上英明,元妃娘娘疼爱小辈等等歌功颂德之语。
此处是为元妃娘娘省亲专门修的园子,倒也没人不识趣的提起甄家另一个娘娘,此刻已不太得圣心的甄家太妃娘娘。
花木掩映,曲径通幽,虽然已经接近暮春,各类花木没有凋零之感,好一派生机勃勃。
看过巧思引来的青青溪柳,走过廊桥,前面青竹掩映下一处幽静院落。
走到跟前一看,匾额上有潇湘馆三个大字。
一向不太爱出风头的王夫人上前笑道:“老太太,此处是潇湘馆,娘娘最喜欢的院子,上面的字都是娘娘亲自题写的。”
史苗在心中暗自嘀咕,看来剧情还是把潇湘馆安排上了。
可惜里面没有住着潇湘妃子。
趁着还没进潇湘馆,史苗指了指不远处的红墙彩瓦院落:“那处也别具一格,是哪里?”
凤姐就站在史苗旁边,忙道:“那处是怡红院,宝兄弟就在里面住,今儿听说老太太要拎着姑娘们来,早早就打扫好,避出去了。”
史苗没说什么,先进了潇湘馆,精巧的院落。
凤尾森森,绿意盎然,到了夏日,必定是一个清净读书的所在。
屋里布置了几个大书架子,摆着简约的紫檀书案,各类书籍堆满书架,还有各式砚台、精致笔筒笔洗。
墙上挂着当代名家的《问师图》,画的是孔子暮春世界领着一干弟子去洗澡然后论道的场景。
惜春奶声奶气背出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史苗笑道:“在这暮春时节倒也应景,且又有趣。”
起码比画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好。
史苗又看银红窗纱,映着绿窗格。
以前读原著的时候史苗就对这段印象深刻,她是觉得红纱配绿窗未必好看。
红配绿虽然经典,也要看怎么配。
今日一瞧,是她浅薄了,原主的见惯了贵族审美不是盖的。
银红窗纱的饱和度没有预想的鲜亮,恰到好处的暗纹,配上微微发沉的绿色,简直拍案叫绝。
史苗点头道:“难得,这窗纱搭配得好看。”
甄家三太太道:“能入老太太法眼就好,此处是娘娘最爱,好生看顾着,瞧着也是个念想,前儿才换的纱。”
说着说着,三太太竟然有些伤感起来。
众人连忙劝,她才好了。
史苗默默看着这一出,心情有些微妙。
原著里黛玉窗纱旧了没人换,贾母借着着机会敲打王夫人。
如今这个地方,王夫人倒是很上心。
凤姐见缝插针笑着恭维道:
“还是有一回我去给老太太请安,见您那边窗纱别致,问了大太太,大太太说这是什么软烟罗,回来让人寻了,发现银红色最配这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