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甄家修园子肯定修穷了,遭了这回难,凤姐人别傻兮兮掏出自己的嫁妆来。
王熙凤当下脸上已经带了笑,也能说些俏皮话:
“老太太这么疼我家姐儿,下回必定带她来给你磕头,还请老太太给我家姐儿赐个名,免得她三灾八难的。”
史苗疑惑:“你家姐儿还没取名?乳名也不曾有?”
这个时候刘姥姥应该来过打秋风了啊?凤姐不会没和刘姥姥打过照面吧?
说到女儿,凤姐脸上露出母亲才有的爱怜牵念:“我家大姐儿生在七月初七,日子不好,身上三灾八难的,不敢取名。”
史苗婉转推辞道:“既是如此,你不妨做些善事,请个贫苦年长的老人
家取一个名压一压。”
凤姐听史苗说得有理,连连点头,想到荣国府的老太太都比家里的祖母关心自己的姐儿,王熙凤又忍不住红了眼眶:
“您说的有道理,改明儿我就去做,早前我家大姐病了,吃大夫的药也不好,还是照着府上出过的养生书上治好的,可惜那书我只有一两册。”
史苗道:“这好办,我家图书馆应该有专门养生板块合订本,让丫鬟给你找一本。”
凤姐含泪道了谢,便说自己叨扰久了,就要告辞。
史苗笑道:“你这样回去,怕是旁人会说我骂你呢,先收拾收拾,刚好等着旁人给你取书来。”
说着史苗把鸳鸯叫进来,让人打水给凤姐洗脸。
不多时探春那边叫做青梅的丫鬟送了胭脂水粉过来,都是全新的,盒子精巧,瞧着就叫人喜欢。
凤姐拿着胭脂盒上下看了好几眼。
“这一套你都拿回去,下次再来,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史苗顺手把一根簪子插在凤姐头上:“我老了,就喜欢看你们鲜亮。”
凤姐没推辞,欣然接了礼:“下回我来,亲自向探春妹妹道谢。”
不多时,丫鬟把书送来了,凤姐也装扮好,虽然眼圈仍旧有些肿,整个人神采飞扬,比往日还精神三分。
平儿疑惑,也不知荣国府的老太太给奶奶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近日病恹恹的奶奶,竟然都好了。
平儿和凤姐共乘一车,说起今日去取书的事:“我看满京城当官的,若论书香门第,什么状元府都算不上,头一家就该是荣国府上。”
凤姐回神:“你也是长了见识,得了书香,说起书来了?”
平儿点头:“往常听过荣国府有供人看书的地方,我去取书,见那些丫鬟们,比咱们爷们好学,内里什么四书五经,都是有的。”
凤姐也道:“早前我在家念书的时候,先生也说这个呢!在京城中那边府上还收敛了,以前在金陵,什么算学、厨艺、绣花,还有集会斗文才是精彩。”
平儿说罢一叹:“咱们家给姑娘请的先生,恐怕还不如那边丫鬟小厮的先生。”
想起这个,凤姐不由冷笑:“咱们家若真有心,怎么请不到好先生,说到底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请什么夫子先生,讲究的不是才情,是人情!”
凤姐自己也吃了个大亏,脸色又凝重起来:“往后咱们家姐儿的先生,我们单独请。”
平儿刚想说,如此搞特殊,故意打脸,怕是家中的长辈不允,但今日凤姐心情有所转圜,平儿便忍住了不提,再问凤姐人和老太太说了什么。
凤姐却没似往日一样与平儿分享,艳羡又落寞:“要是能当老太太的孙女,我就是死也愿了。”
平儿嗔道:“好端端,说什么死啊活啊的。”
平儿知道那边老太太是满京城出了名的疼闺女,疼孙女,连带着对旁人家的姑娘都好。
往常人家送给孩子的表礼,都是男丁的礼重,姐儿的礼轻。
这家老太太不一样,给哥儿姐儿都是一样的,有时候给姑娘们的还要更重一点。
平儿自己也感叹,细细论来,大姐在荣国府得的东西,可比家里面的好多了,一看就是给姐儿专门预备的。
怨不得奶奶喜欢往这边跑。
王熙凤和平儿的马车走过甄家大门,往东南角门去。
没走到门前,就被堵了路,前面好像有一样破板车。
守门婆子认出来是凤姐的车,就算她不管事了,但她们领教过凤姐的厉害,半点不敢怠慢,低头哈腰过来赔笑。
“奶奶,有个不长眼的乡下婆子走错了路,我们马上就把人打出去。”
平儿闻见了酒气,皱眉道:“必是您老人家喝多了醉酒,不然早瞧见人过来,把人劝出去,怎么会堵了路?”
那婆子歪着脑袋,脸皱成一团:“姑娘,冤枉啊!这婆子说是早前得了家里接济,现下是来送东西的。”
不过那些东西,就是些瓜菜土物,就连甄家看门婆子都看不上眼。
平儿见那边吵吵嚷嚷起来很不像话:“是哪里人,你们好生送回去,不要欺人乡下来的。”
婆子觑了一眼凤姐又道:“说是姓刘,以前奶奶善心给了银钱,非要把东西留下。”
凤姐还没反应过来,平儿先想起来了:
“是早年那个刘姥姥,带个孙子来打秋风,那边太太让奶奶给她二十两银子,想不到是个知恩图报的。”
婆子一耳朵听着平姑娘的话,心里却暗自计较,说什么知恩图报,这种老婆子精得很,恐怕想用这些瓜菜换更多物件。
乡里人。
凤姐猛然想起老太太的话,前脚才说要积德行善,请人给姐儿取个名字压一压,转头就遇见了人。
难不成是老天的安排?
凤姐清了清嗓子:“你和她说,东西我见着了,也收下了,多谢她送来,请放心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