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荣国府申请退出
贾政回过神,才应和贾赦几句:“少见大哥夸奖旁人,过几日回去,我必定向白先生讨教。”
贾赦如何听不出来,二弟显然没听进去,立着扇子,刚想揪着贾政再理论一回。
“唉……你!?”
后面一阵吵嚷的声音,人群如流水一般,向游廊的方向涌去,差点把贾赦和贾政两兄弟冲散了。
贾赦只好暂且将那件事放下,兄弟二人跟在人群后看热闹。
贾赦抱着扇子,皱了皱眉头:“这就是他们说的那个致仕还乡的工部侍郎?”
一个致仕回乡的老头子,有什么好看的?
如果是苏东坡那种名士,为报倾城随太守还差不多。
贾政垫了垫脚,看见陈山长作陪,点头确认:“应该就是杨侍郎。”
贾赦又看那边几眼,那人是个比陈山长还老的老头子,头发全然白了,极为风雅的顶着一个白玉冠。
贾赦咕哝:“有些当过官的样子。”
贾政想跟进几步,忽然被后面的大哥扯住肩膀,整个人转得背过身。
再看贾赦,刚刚合起来的扇子被摊开,遮住大半张脸。
大哥今日有些怪异。
贾政迷惑:“大哥,怎么了?”
贾赦歪过头,仍旧用扇子遮住自己,小声道:
“你说上回恭迎御驾,这老头子会不会也看见过咱们兄弟了?”
贾政呆了呆。
连陈山长都能轮到一个迎接圣驾的位置,这位侍郎肯定也有一席之地。
贾赦挤眉弄眼:“我可不想今日在此处被认出来。”
贾赦今日穿的素淡,他总觉得要在一个有气势排场的情境下,现出真身。
就和戏文里微服私访的御驾突然换上龙袍出现一样。
这会子被认出来,贾赦没有官服穿出来抖威风。
不值当。
贾政也不想被认出来,他如今学业无成,几个书院才多少学生,自己尚且不能脱颖而出。
贾政不想旁人评判自己时,带上荣国府的身份,却只得一个可惜文采平平。
可是……
可是母亲的册子上也有杨侍郎家。
贾政这才发现,他原先把交际一事想得太过简单。
如果没有有荣国府的出身为前提,就算拿出银子和礼物,他也很难接触到这些人。
贾政看着陈山长离开的方向,长长叹了一口气。
贾赦拍拍弟弟的肩膀:“好端端,你叹什么气?咱们在京城中见得还少?”
……
陈山长陪侍在杨侍郎旁边,眼神飘忽不定,用他略有昏花的老眼,在一干学子中,寻找那两尊大佛的行踪。
“陈山长?”
陈山长连忙收回视线,赔笑:“无事,有些疲乏,愧不如您,精神矍铄。”
杨侍郎没有饮茶,拿着没有上榜的学子文稿,粗粗看过一回。
杨侍郎忽然念出一个名字:“贾正?”
陈山长后脖颈一僵,身子绷直,侧耳细听。
杨侍郎皱着眉头,胡子发抖:“文章虽然还不大成样子,文风有些不同。”
还好,只是说文章的事,没提荣国府。
如果交情不深,就算杨侍郎在京城待过那么些年,应该也不一定能知道荣国府两位公子的名。
陈山长赔笑:“他原是京城人士,回乡守孝,来我们书院不久。”
另有其他先生见陈山长额角汗珠豆大,关切问他:“山长为何出了这么多汗?”
陈山长拿着帕子擦了擦,呵呵一笑:“大概是秋老虎,我畏热。”
看过文章,便是杨侍郎开坛讲课。
贾赦和贾政怕被认出来,只在边角找个位置,挤着听了片刻。
贾赦砸砸嘴,就差把索然无味几个字写在脸上:“虽说是朝廷命官,我听着,却不怎么样。”
贾政也觉得这位致仕的侍郎,讲得还不如以前父亲给他请的那一位。
但贾政说话比较委婉:“想来他科考之时,距今已有数十载,若论政事务实,才是其所长。”
贾赦也很认同:“你说的有几分道理。”
他再懒得听,贾赦直接回小院睡大觉,过不了几时,贾政也回来了,默默看一会儿书。
老侍郎讲一回课,后面也无甚大事,大约就是有钟山书院拿得出手的几个学生,也去崇正和绿柳两个书院一回。
贾赦得了好东西,急吼吼就来找二弟。
“老二,你快来看,家里送来的好东西!”
贾政放下笔,贾赦已经冲到跟前,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半寸高的文稿。
贾政讶异:“这是妹妹写的?”
贾赦已经拿出一卷,看落款忍不住发笑:“贾小四,亏她想得出来。”
拿出来的东西,妹妹自然不能落款贾敏。
而且妹妹愿意把文稿给出来,说明她没继续和自己置气了。
贾赦对他的安排颇有些得意:
“上回我和你说妹妹文章写得好,你不大信服,我就让焦大去同她讨要几篇。”
又让焦大去,贾政道:“何苦支使他老人家。”
贾赦也道:“左右呆着无趣,况且这是妹妹的文稿,总要找个可靠人。”
贾赦一说,贾政也觉得有理,这回还是大哥谨慎。
贾政马上就被贾敏的文稿吸引过去,内里有两篇文章,五首诗,两首词作。
贾政读完,毫不吝啬给出夸奖:“写得真不错,典故十分妥当。”
贾政甚至有些惊讶,妹妹竟然学得这么好了。
他在妹妹这个年岁,真是不如她。
要是他有妹妹的聪慧灵气,兴许就能……
贾赦没有科举的压力,夸起妹妹来直截了当:“我们妹子,将来必是一个小文豪,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