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同人)[综]三世书尽谢兰幽(96)
第45章 是她? 杨戬闻言,脑中顿时生出一个极……
杨戬出了瑶池,径直向三界缝隙走去。多年前他曾趁着夜色正暗,在一片静谧和幽深中悄悄跟随着谢兰幽的脚步,随着她到过瀛海之岸弱水之畔。那时他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因海中那仿佛深不见底的阴冷停住了脚步。
后来,他才从玉鼎真人处得知,那便是三界和和传说中的三界缝隙的一处相通之地。
然而浩浩瀛海三千里,当中的弱水与天河之中的又有不同。天河中的弱水,虽是飞鸟不渡,羽毛不浮,龙族倒是能在其间畅行无阻。而瀛海之中,弱水数万年来沾染着亡魂不肯消解的冤屈、怨气、戾气和执念,早就变得剧毒无比,杨戬自忖以己之力,绝难横渡瀛海,这条路就算是断了。
他一边向华山行去,一边苦苦思索进入三界缝隙的方法,到了华山,入山去见了杨婵一面,哪知杨婵近来精神不好,正在酣睡,杨戬坐在岸边,待了一会,便离开了。
出来时见到昔日杨婵居住的山谷间桃花灼灼,那花下唱歌儿的姑娘却在暗无天日的山洞中凄惶度日,想起自己为天奴所胁,将杨婵压在此地,令她吃尽了苦头,心中又是心疼,又是难过。
正当此时,一阵东风拂过,桃树枝头微微颤了颤,落英纷纷而下,散入芳草之中。杨戬忽然心中一动,想到原来玉鼎真人曾言道,三界缝隙之中,有座山叫做云山,此山不知何故,气候十分宜人,山间种满了自人间移植过去的花草树木。
他能记得这般小事,不过是因为云山之上,有一条通往三界的小道,道边种满了据说是自华山移去的桃树。他仔细回想了一下玉鼎真人当时说的话,好似这条道路的出口,就在华山玉女峰下的山谷里。杨戬急忙去找,他找了整整一日,到了玉女峰下一处无名山谷中。谷中森森绿意丛丛掩映,却似乎有什么不寻常的气息。
杨戬自来十分信任自己的只觉,他向里探去,拨开灌木,只见一个五尺来高的洞口中,微微散着难以理解的力量。
他开了天眼,只见洞中情形在天眼之下尚且模糊异常,里面似乎空间扭曲颠倒,正是三界缝隙的特点。杨戬将折扇握在手中,收敛周身气息,屏住呼吸,进了山洞,还未走两步,忽觉脚下一空,不及反应,人已经掉了下去。
他在空中稳住身形,飘飘然落在带着几丝赤色的黄土上,天灰蒙蒙的,眼前是一条蜿蜒着伸向远方的小路,道边间或栽着两排桃柳,桃花粉红,柳叶嫩绿,煞是好看。杨戬沿着小路走一路向前,渐渐走入深山老林。
树林遮天蔽日,仅仅有几缕阳光投在地上,阴影中悉悉索索的传出声音,仿佛有无数只眼睛盯着杨戬。过了一阵,只听周身俱是人声,一个道:“这是谁?怎么从来没见过?云山来生人了!”
另一个道:“不对!不对!不是生人!看打扮,是神仙!天庭的人来了!”
又一个道:“神仙!神仙来云山做什么?”还有人道:“杀了他!杀了神仙!”
头一个又道:“不行!不能杀!他身上有恩人的味道!”
另一个道:“我也闻到了,是不是恩人的朋友?”还有一个道:“有可能。”
杨戬停住脚步,拱手道:“不知是哪位朋友说话,还请出来一叙。”
林中一个声音道:“他听见我们说话了!”
又一个声音道:“那又怎么样,这里是云山,料他不敢放肆!”
另下一个道:“我们出不出去?”
还有一个说道:“出去就出去!怕什么!”
最后一个说道:“好,我出去,有什么不对你们就跑。”
杨戬听到身后一阵响动,只听一人道:“喂,我出来了。”他回过身去,只见一个身穿红袍,头戴逍遥巾的少年正鼓着腮帮子瞧着他,见他回头便问他道:“你是谁?来云山做什么?”
杨戬向他一拱手道:“小兄弟,在下杨二,是到三界缝隙来找人的,敢问一声,可知道近日有一道金色利芒冲天而起,是从何地发出?”
那少年不答他的话,慢慢的围着他转了一圈,杨戬见他背后露出一条棕红色的蓬松尾巴,心道:“原来是只没化好形的松鼠精。”那少年道:“知道,不过,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呢?”
杨戬大喜,当下道:“小兄弟若能告知,在下必有厚报。”那少年甩甩尾巴,摸摸下巴道:“你脖子上的玉坠不错,你要是把它送给我,我就告诉你。”
杨戬听了下意识的摸了一下脖子,指尖触感温润,低头一看,才发现那是谢兰幽留下的那个兰花玉坠,心中有些不舍,一伸手化出数个玉坠,向那松鼠精道:“不是在下小气不肯给,只是这个玉坠乃在下的朋友之物,小兄弟可否换个别的?这些坠子都是上好的玉做的,随便你选。”
松鼠精一鼓腮帮子道:“谁稀罕你的玉,不过试试你罢了。既然你是恩人的朋友,我就帮你一次,喏,”他向东南边一指,说道:“昨天傍晚那边山谷里有一道金光冲天而起,大家都看见了。”
杨戬道:“多谢小兄弟。”松鼠精道:“哼,不是看在恩人的份儿,谁会和个神仙说话?喂,那个谷终年云雾笼罩,路又奇奇怪怪的,你呀,到了也不一定能进去。”说完不待杨戬说话,一扭头一蹦一跳的消失在了山林中。
杨戬听他说了两次“恩人”,心中起疑,想道:“这坠子明明是兰幽的,怎么听他的意思,竟是他恩人的?莫非兰幽是他恩人?”他想起谢兰幽和无天在瀛海岸边分别时的情形,想道:“谢兰幽曾和弱水之畔人有些交情,也不是没有可能有恩于云山中的妖精。她那弟子曾说过‘惠及一人,便是一人之善,推及而传,则为累世善举。’想不到她已经死了,我却还能受到她的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