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恶狠狠转头,狠瞪卓忱,“老家伙年纪越大越不做人!混说什么!她叫李瑾玉,是我妹妹!我妹妹!”
他心里是拿她当闺女的,这话就不好明说了。
他的独生女,他很疼她的。
卓忱倒是意外了,这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么些讪讪的尴尬,“从没听你说过,一直听你叫她小七。”
对啊,小七也是直呼李恩义大名,从不管他叫哥哥。
“对,小七,七妹!”李恩义对别人这样误会他和小七的关系感到愤怒。他心目中最天真宝贝的小女孩,仿佛沾染了世俗的东西就是对她的侮辱。
外头传来吵闹声,有些奇怪,男孩的声音尤其的大,闹哄哄的。
他们这可没什么男孩子。女孩儿都是乖乖巧巧的,多是欢声笑语,许久不曾听人这般鬼哭狼嚎过了。
李恩义走出门去,立时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眼看去,百十来个童男童女,统一的着装,身上画奇怪符文。年龄都在十岁以下,最小的刚会走路。
刚会走路的是李自在身上的背篓背回来的。卸货一样的卸了一地。
孩子们都很紧张也很害怕,团团抱在一起,哭闹。
这么多人,还都是调皮的年纪,李恩义稍微一想,就能想象的出,小七该是何等威风的牧羊犬,将这些小羊崽仔都弄了回来。
掐指一算,小七这次离开足足有七天没回来了。
平淡安静的日子总会让人忘记时间,李恩义专心研究他的草药,还要圈养牲口,研究它们的习性。事情一堆一堆的。小七在外面反而更让他放心。
卓忱,杜心淑,最近还多了个谭家孙小姐,这些不叫人省心的人,一个个都对小七生出了极大的兴趣,趁他不注意,纷纷示好。
李恩义就算有八只眼睛也有看不住的时候,他总担心小七被抢了去,搞得他心神不宁的,反而小七出去了,他心里更踏实。
*
自从小七将卓忱捡回来后,李恩义总担心小七又会捡个半死不活的人回来,他曾耳提面命过,例数捡人的各种不好。
小七眨巴眨巴眼,指着他说:“你也是我捡的。”
李恩义回忆了下,纠正道:“不对,你是我捡的。”
小七肯定道:“是我捡的你。”
李恩义觉得这事他得好好跟她说道说道了,从头开始回忆起,最后得出结论道:“是我从柴房捡到的你,给了你馒头吃,然后你活了过来,才有了后来的事。嘿,这么说,我还是你的救命恩人。”
关于谁捡的谁,这个话题不了了之。
后来小七也没再捡人,李恩义也渐渐放了心。
她倒是听话的带回来许多温顺的野生动物,李恩义想圈养了往后当家畜养。
蛋类,肉类,奶制品,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
此刻的李恩义是万万没想到,万万没想到啊,小七不干就算了,一干就干个大的!
这么多孩子到底是要闹哪般啊?
女眷们都被吸引了过来,面对如此之多的孩童,震惊过后,大为惊喜。大概女性天生的喜欢孩子。而孩子们又对温柔的女性。感到亲近。
女眷们纷纷拿出储备的食物。孩子们吃的狼吞虎咽,想是饿的不轻。
声浪一般的哭声在女眷们的安抚下渐渐止住了。
有人寻问孩童从哪里来?出了什么事?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年岁大些的哽咽着住了声,断断续续的说道,他们是赵国人,因为鬼死林今年突然毒瘴蔓延到临近村镇,死了很多人。尸体来不及收敛,又生了瘟疫。再加上去年干旱天灾,粮食欠收,饥民暴、乱。
国师说,是鬼死林的神明降下天罚惩罚赵国人贪得无厌占了她的土地。所以不仅要归还原本属于她的土地,还要献上童男童女各百人,求神明大人宽恕。
李恩义曾翻阅皇帝的私人书库了解过这段过往,赵国相邻的启、明二郡原本是鬼死林的地界,后来被人为砍伐,渐渐的住了人,形成了村落,集镇。再往后沼泽遍布,就没有继续了。
赵国百姓一直在启、明二郡生活,安稳富足。可不知为何,突然有一天毒瘴密布,百姓突遭横祸,横死无数。
失了家园的百姓成了流民,一起涌上赵国国都。
而赵王荒淫无道,不思如何救治难民,只一味迷信鬼神。听信国师谗言,强抓天生天养童男童女各百人,赶入鬼死林,敬献神明,祈求赵国长治久安。
李恩义自然不信什么神明降罪,从他以往阅读的山河志看,这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山川河流的形成亦是有迹可循。启、明二地都曾是鬼死林地界,古来形成,自有他的道理。后来因某种原因毒瘴散去。人们得以在里头安居乐业。可世事变幻斗转星移,忽有一日,一切回归正轨。就像那被填平的河道建了屋宅,每逢雨天总喜欢积水内涝是一个道理。
一切不过回到了它原本的样子而已。
君主无道,百姓遭殃,后来赵国积贫积弱被灭,也都是顺应天理,一切也都是有迹可循。
只是这天生天养……
指的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可短时间内又哪里弄来那么多的孤儿,还都是模样还算周正的。
唯有父母被杀,自然就成了孤儿。
李恩义当初读到这段《赵国志》就觉心底发寒,如今真的亲眼所见,看到这些孩子原本有父母疼爱,忽然失了双亲家园,有的甚至是亲眼所见。念及此,李恩义血都冷了。
到嘴的责怪的话又说不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