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换嫁成寡妇,我靠经商旺全家(84)

作者: 余森森 阅读记录

苏妙妙身心疲惫,每次提及涂途,她都十分紧张,这若是碰到断案高手,一眼便会看穿她。

她也不敢去空间,只能硬着头皮躺在床榻上,强迫自己先睡一会儿。

五更天儿,苏妙妙醒了,喊上了慕昭凌一同去了空间,在慕昭凌的陪同下,她将糕点完成了,一同带了出去,包装得十分精致,还用了大红云锦布遮挡着。

天色微微亮,殷府便来了马车在门外等候,慕昭凌跟随苏妙妙一同上了马车,她靠在车壁上休息,慕昭凌道:“此事结束后,你我二人还是与涂夫人分开走吧。”

苏妙妙并没有睁开眼睛,浅浅地应了一声,“好。”

“京城繁华,但也十分危险,我们可以绕开黑锋岗。”

苏妙妙再次点头,“都听你的。”

慕昭凌笑了笑没再说话。

马车在殷府后门停下来,下人带她去了殷夕儿的闺房。

苏妙妙还将空间里的化妆包都带来了,她问殷夕儿:“敢不敢试试我化的妆容?”

“苏娘子还会化妆?”

苏妙妙点点头。

“试试就试试。”殷夕儿坐下来。

苏妙妙便将化妆盒打开,里面全是殷夕儿没见过的东西,她好奇拿着眼影盘端详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好别致。”

“这是眼影,一会儿上好底妆后,可以用。”

殷夕儿听着苏妙妙的吩咐,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粉刷在脸上刷着,眼睛布灵布灵的,她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敢相信那精致的女子竟然是自己。

“我喜欢这个口脂,做工好精细,娘子这些好物都很别致。”殷夕儿拿着苏妙妙的口红说。

她手里的口红,苏妙妙有一套,便道:“那就送给您了。”

“真的吗?太好了,谢谢苏娘子。”

第75章 送嫁娘子

“那我送娘子什么好呢?”殷夕儿轻声道。

苏妙妙听见了,忙说:“您可别再送了,我不缺什么。您执意要送,那口脂我就不给您了。”

殷夕儿含笑看着她,随即道:“好好好,我不送了。今日我出阁,一会儿定然会有好多姐妹来相送,瞧见我这妆容和独一无二的嫁衣,定然会给娘子带来好生意。”

这就是苏妙妙的此番来京的目的。

殷夕儿又道:“对了,不只是我的姐妹们,还有很多达官贵人都会来,还有大人物。”

苏妙妙含笑,“尚书大人与礼部侍郎在朝中举足轻重,朝中定然会有大人物前来。”

“那你猜猜都有谁?”

苏妙妙忙摇头,“我一介农妇,哪里见过这等世面,对我来说,来府上祝贺的都是我惹不起的大人物。”

“娘子说笑了,此次太子殿下会来。”殷夕儿扭头看着她,“太子殿下面如冠玉,风流倜傥,令京城无数女子为之倾心。”

苏妙妙只管听着,并未吱声。

殷夕儿自顾自,“我听文涛说太子殿下心里有个人,好似被伤得很深,就是不知道京城哪位女子能得太子青睐。”

苏妙妙勾唇笑笑,依然未出声。

渐渐,门外院子里有了女子说笑声,太阳也升起来了。苏妙妙正给殷夕儿上眼妆,最后点朱唇。

此时,房门才打开,礼部侍郎殷夫人带着亲近的小姐们前来相送。

殷夕儿转过身子,屋内瞬间安静下来。

殷夕儿笑容愣了一瞬,道:“怎、怎么了?不好看吗?”

殷夫人眸中含泪,摇摇头上前扶着她的手臂,“我都不敢相信,这居然是我的女儿夕儿?”

“是呀,夕姐姐真漂亮。”

“哇,这是宫里绣娘的手艺吗?喜服上的牡丹喜鹊栩栩如生,仿佛印刻在上面一样。诸位妹妹们来瞧瞧,这花儿是不是像真的一样?”

“果真是,我也好喜欢这喜服,回头等我出嫁,也让爹爹去求皇后娘娘,让宫里绣娘帮忙绣一套。”

殷夕儿听着大家叽叽喳喳地称赞喜服端庄大气,她转身拉着苏妙妙到各位面前,介绍说:“绣娘便在此,今日新娘和新郎的喜服都是出自苏娘子之手。”

众人愕然看向苏妙妙。

“这喜服居然是她绣的?”

“这娘子的手如此巧?”

“我不信,她看上去和咱们年岁差不多,怎么可能。”

殷夕儿嬉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姐妹们听我说,你们信不信不要紧,关键是这喜服在整个京城,乃至天下只有这一套。诸位今日也看了我这一身,包括我这妆容,都是苏娘子一人完成的。今日之后,苏娘子便要回乡了,各位若有想要订制喜服的,或者日常服饰的都可以与苏娘子下订单,过时不候哦!”

殷夕儿嬉笑着将苏妙妙往前推了一把。

各位小姐前一秒还在犹豫,后一秒就拽住了苏妙妙七嘴八舌的开始询问,聪明的小姐二话不说直接掏出金银首饰下订单。

苏妙妙怀里抱一堆珠宝首饰,实在是记不清,便道:“各位小姐且慢,我弟弟在门外,劳烦哪位姐妹喊他来帮我记一下,我一个人实在是记不过来。”

“门口确实有个英俊挺拔的公子,我去喊。”

诸位小姐一听,忙好奇地看向门口。

当慕昭凌被请进院子时,大家都被他吸引过去了。

胆大的姑娘已经再询问慕昭凌的年岁和家事了。

胆小的姑娘还在苏妙妙身边掩唇害羞,视线似有若无地从他身上飘过。

慕昭凌有些招架不住,实在是忍不住了便朝着苏妙妙看去,寻求她的帮助。

苏妙妙抿嘴轻笑,顿了顿喊道:“诸位小姐,今日是殷小姐大喜之日,待我忙好这喜庆之事,晚些再来和诸位详细说说日常服饰和大婚服饰如何?大婚服饰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千秋,不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