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室一胎多宝,我改嫁后你哭啥(114)
李夫子听到这话,连连点头,“耳听委屈,眼见为实。我在那边当夫子这几个月,的确不错。赵大郎经常赶那车送我回来,是个宽厚善良的人。”
“现在李大头已经把闺女嫁到了城里,也不存在我抢他家的婚事。我家慧慧聪明而且识字,还有一手好厨艺,针线活也好,是一等一的好姑娘,还请谢婶子帮忙走一趟。”
谢媒婆点头,“好说,这一趟,我保证给你们说成功了。也就是李大头那样的蠢货,说是女儿嫁到了城里大户人家,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就是给人做妾的。”
“那户人家总共有七八个小妾了,一个农家的丫头,长模样好点,就眼高于顶,看不清形势。这样的亲事,跟赵家的亲事没法比。”
谢媒婆感慨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被父母误了终身。
李夫子心里也很同情,但李大头偏要这么做,不以为耻,还以为荣。
他也无能为力!
谢媒婆果然很厉害,到了赵家这边,几句话就让赵村长和赵婆子,以及赵大哥和赵大嫂都非常高兴。
虽然是李大头那边狮子大开口,是李家的错,赵家这边退婚,但外面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赵家这边有钱了发达了,看不起李家才退的婚。
正因为如此,所以一直没有给赵大郎说亲。
反正李大头的闺女也不小了,再不说亲,以后找不到好人家。于是赵家就开始等,终于等到了李大头的闺女把女儿嫁出去了。
当得知李大头把女儿五十两银子给县城的大户做妾之后,赵家人同情李家姑娘的同时,也松了口气。
那边李家姑娘已经被一顶粉红小轿抬到了大户人家的后宅。
赵家就开始张罗亲事,太好的人家,赵家不敢高攀,也怕底蕴浅薄,留下祸患。
他们更加偏向于找家风正,但殷实的人家。
谢媒婆一说是李夫子的女儿李慧慧,李婆子直接答应了,“行,慧慧那丫头,我见过,是个勤快爽朗的小姑娘。 ”
赵婆子笑道:“是的,我们见过,而且李夫子人品好,十里八村没有不夸奖的。”
关键李夫子是个秀才,第一个姻亲是秀才,下一个姻亲可能就是举人,再下一个姻亲,可能就是进士……
随着家族变强,人脉关系,不就有了吗?
相比较其他的关系,这个时代的姻亲关系牢固。
别的不说,一个连坐,就能让姻亲在一些事情上,互相通气,然后达成一致,避免出乱子。
当然了,不是说所有的姻亲都靠谱,之前赵福宝算计来的婚事,就不靠谱。
如果赵福宝穿书了,原来的赵福宝估计都已经腐烂成一堆枯骨了。
等到谢媒婆走后,赵福宝才小声问:“娘,大嫂,你们不问问大郎的想法吗?”
“要他想法干嘛?”赵大嫂反问,“我和娘挑儿媳妇,都是找好的挑,我们更了解李慧慧。让他一个年轻男人打听李夫子家的闺女,不仅失礼,还孟浪。这要是传出去,我们赵家不是登徒子了吗?以后谁家闺女敢嫁到咱们家?”
赵福宝一怔,旋即拍了拍脑袋,古代的条件限制,自由恋爱的可能性很低。
青梅竹马,在古代自由恋爱的含金量真高!
第97章 哪里丑?哪里胖?
赵大郎的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赵福宝观察,赵大郎很开心,李慧慧挺好看,而且很会说话,也勤快。家里的长辈都喜欢,他也喜欢。
与前面李大头做对比,赵大郎觉得李夫子这个未来岳父挺好。
跟李家商量彩礼的时候,李夫子只说赵家随意,按照平常就行。
他不管赵家给多少彩礼,但他都不要,将来连同嫁妆都给闺女带回去。
这些都是闺女的嫁妆,独属于闺女的私房钱。
赵家听到这话,就知道李夫子真的只是看好赵家,而不是希望通过女儿发财。
赵福宝过来说:“爹娘,我这边还有刚刚得到的银子,要不……”
“不用!”赵婆子当即拒绝,“家里今年赚钱不少,而且之前也用了你很多银子盖房子。从现在开始,陛下和贵人们给你的赏赐,还有书香楼那边给你的酬劳,你都收着。”
“没道理父母爷爷奶奶在,孩子成亲,还需要姑姑给出彩礼。咱们家现在能拿出多少钱,就出多少银子,量力而行,毕竟下面还有好几个孩子呢。”
“你哥嫂年纪不大,说不定以后还会生,你三哥还没成亲,这以后都要银子。如果这一次你给出了,以后是不是还得出?这次出得多,以后只能比这次多,不能少。这些都是问题,你不能不考虑。”
赵福宝被母亲说得一愣一愣的。
赵村长点头,“对,这事情,福宝,你不要出银子。家里的蒜黄生意,赚了不少银子,家里有很多布匹和绸缎,可以当聘礼之一,另外八十两银子,当作聘金。”
“这样的厚礼,在咱们这里算是多的了。李夫子也不要,说这些都给闺女带过来,那就是大郎夫妻小家的压箱底的银子。以后要过自己小日子的。”
赵大哥和赵大嫂都同意,“但凭爹爹做主。”
赵二哥和赵二嫂也赞同,这半年多家里的变化,他们都看到了。
他们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将来孩子不愁聘礼。
就这样,谢媒婆得了五两银子的谢媒礼,可把谢媒婆高兴地笑成了一朵花。
跑得可勤快了,刚出了正月,就把亲事定下来了。
赵大郎已经失败了,李慧慧今年十六,等到春耕结束,就可以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