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树苗的思念独白(89)+番外

作者: 杳声徐徐 阅读记录

顿了顿,何逸钧握伞的手忽然松开了,望向路边广袤的草坪:“我们好久没有一起来这里了,看风吹草低见牛羊,将来分开的时候可能也是在这里分开。”

油纸伞滚出半个圆形。

施清奉道:“或许吧。”

不上,也不下,却偏偏在中间。

事业时而在上,时而在下,感情也一样。

但何逸钧的位置偏偏是最稳定的,也是最核心的。

何逸钧道:“我还有一句傻话,未来有一天我负了你,你会为我而死么?”

施清奉道:“我不会为你而死,但我会为你而生。”

……

一转眼,两年过去。

建宁二十九年春,何逸钧十七岁。

最可怕的不是秋日乡试开始,而是秋日何逸钧忙着复习,没时间去采玉兰花制香了。

于是何逸钧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几天疯狂摘撷玉兰花,囤一屋子香!

说干就干。

何逸钧画了一幅玉兰花的画,贴在门口。

当施清奉看到这幅画时,就知道何逸钧不在家了,就不会一直在敲门一直在担心。

就这样,可爱小四巾背上箩筐,往玉兰园去了。

来到玉兰园,又看见一片绿意,枝条比住年高了许多。

九年前,施清奉寻死,在玉兰园,把剑架在自己脖子上。

当时的玉兰树长得疏,何逸钧远处隔着花,也能看到施清奉,就跑了过去。

到了那,何逸钧捡起树枝,架在自己脖子上。

而他并不是不明白施清奉在寻死,施清奉也一直以为他不明白什么是死亡。

实际上,他只是想跟施清奉一起寻死,施清奉到哪他就到哪,哪怕到了阴间。

他很开心,因为他以为死后就可以远离郑竹暮,跟施清奉在一起了。

长大后,他每每想起他小时候的想法,就会觉得小时候的他跟现在的他不是同一个人。

要是换成现在,施清奉寻死,他可能还会在旁边休闲观看。

当时他缠上施清奉后,跟着施清奉去了很多地方,就连睿文王府也去了。

当时睿文王府不叫睿文王府,也不是府。

他去那里时见到了施清奉的父母,施清奉的父母也很欢迎他来做客。

有时候他还会带上施荀来做客,施清奉的父母却不欢迎施荀。

施荀因此跟施清奉闹矛盾了,在伦安书院到处毁施清奉的名声,施清奉因此寻死。

想到这里,何逸钧已经来到了玉兰园深处,开始摘花。

这些香粉是要存到明年春季会试之前的,所以要多摘,能摘多少摘多少。

一日复一日。

直到有一天,何逸钧在摘花时遇到了施清奉。

施清奉道:“每天我经过你家门前,都能闻到一阵阵花香,已经香到外面了,结果你还是摘不够。”

何逸钧道:“今年的花不知道怎么回事,开的特别少,现在下面的都摘完了,上面太高又摘不到,你来刚刚好,抱我,我要摘上面的。”

“今年下雨太多了吧,衣服也晒不干,花也开得少,”施清奉道,“我抱你?”

何逸钧道:“对对,还是我抱你?”

施清奉莞尔:“你抱不动我,我抱你吧。”

施清奉把何逸钧抱了起来。

何逸钧这下够得着顶上的花了,又摘了一箩筐。

何逸钧将花插在施清奉发冠上:“大三巾,今天辛苦你了,奖励你一朵小花花。”

施清奉道:“哇我好高兴啊,谢谢小阿四。”

何逸钧拥去:“送你一个抱抱。”

施清奉拥了回去,这回便把何逸钧抱紧了,好像朋友分别时舍不得的样子:“乡试之前我都不来看你了,怕影响你,祝你学业有成,名列前茅。”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何逸钧学习学不下去时,都会拿出一张纸出来,在上面描绘施清奉的样子。

他的画技并不高超,每次都能把施清奉画得很丑,好在没有人认出来,认出来恐怕要把他的画当成笑话。

施清奉经常歪着发冠、头发凌乱地出现在他面前,所以他就把他画成这个样子,可自己画出来结果的却像个乞丐一样,没了施清奉本人的那份闲散温馨的风味。

久后,他开始画漫画,画的是他们经过的有趣的事情,自己也被画在其中,记录各种难忘的回忆。

他把他的院门关了起来,因为如果不关的话,就会有一堆路人通过传出院外的花香,怀满好奇,站在他门前注视着他,还有向他微笑的,弄得他忸怩不安。

之后,也不知是咋的,京师有一位诗人开始描述何逸钧,为他的故事提诗,即“旧瓦醉知玉兰,推门怡识君颜”。

意思是诗人站在旧瓦下就能闻到令人沉醉的玉兰花香,将院门推开后便能看到一位外貌冰壶玉衡倾城倾国的少年在院子里读书。

本来经过院外的人没那么多的,这一首诗写出来,便引得京师上下的男女老少纷纷往他家而来,驻足在院门外,只为了窥一窥屋子的主子到底长成什么样。

这让何逸钧感到无语,他只想好好念书,就怕乡试那一天他出门去考场,就会有一堆人跟在他屁股后面来到考场,看他考试。

更有作家为他写了一篇文章,文名叫《夕沉制香》,里面描述的都是关于他一个人的故事,告诫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时,也不要忘记去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大道理。

这让何逸钧更加无语,心道:你好歹写个大巾小巾的爱情故事我都不怪你。

此文一出,京师上下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何逸钧是施清奉麾下的明卫,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围观在他家院墙之下,堵得路都走不了人,门外嗡声一片。

上一篇: 病弱哑巴美人死遁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