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疯批同事缠上后(32)+番外

作者: 微如糸 阅读记录

“意外归意外,人品归人品。”潜君之没有转头,差点把祝昇直接关在大门外,“你什么时候停止你的违法行为,什么时候我也许就会对你改观。”

祝昇卡了半晌,才冲着潜君之走进盥洗室的背影喊:“好的潜局,我会尽可能改正的。”

潜君之当然没有再理他。

祝昇瘫倒在沙发上,这是他这五天来最喜欢待的地方。

他想着车上时的对话,脑海里浮现那个对他过分警惕的行动组组长的面孔。

何所思啊……难怪那么警惕我。大概是进总部的资料库里时看见了我的个人资料,发现和公开的资料对不上?

他漫无边际地猜测,心里却也没有提起一点危机感。

这个组里,还真是什么人都有。

祝昇想了半晌,突兀地笑出声。

但要说最特别的,果然还得是局长。他凝视着紧闭的盥洗室的门,那是一天中潜君之最迟钝的时候。

不过,他并不打算做什么——总不能让潜君之真的把他的人品评价给坐实了。

还不是时候呢。

祝昇的目光移到潜君之的房间门上,起身靠近。

他没有推开门,只是手掌虚贴在门上。即便没有真实地接触到,那散发的丝丝凉意也让祝昇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难怪每次回来几乎都呆在里面。

祝昇饶有兴致地转头看向盥洗室。

低温禁闭室是专门用来控制失控或是濒临失控的囚室的地方,虽然祝昇对这简单粗暴的方式有些无言以对,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有效且足够节约成本的办法。

但是现在,这种无限近似于禁闭室的设计出现在了潜君之的房间里,又是为了控制什么的呢?

他细细回忆自与潜君之相遇以来的种种,确信对方没有表现出一次,那么是一丝一毫的将要失控的迹象——哦,在总部与他战斗的那次除外。

当然也不会是为了防止失控,否则就不会在哪怕主人不在的时候也依然保持着低温。

“你身上的秘密,好像比我的还多啊……”祝昇喃喃着,在潜君之出来之前,重新躺回到沙发上,装作无事发生。

潜君之从盥洗室里出来时,见到的就是祝昇这副半死不活的模样。

他目不斜视,就要径直走进卧室。

“潜局,你觉得养只猫怎么样?”

潜君之的脚步顿住了,用一种比他那房间的温度还要冰冷的眼神看过去。

“你脑子坏了?”他冷静地评价。

祝昇却很认真的样子,“我是认真的,潜局。我对风水有一点研究。这房子活气太少了,长期住下去影响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需要一些足够活跃的活物来提升财运,才能事业顺利啊。”

潜君之沉默了一会儿,用一种难以言喻地语气道:“你该给风水文化道个歉。以及,我小看你了,你戴个墨镜去街上谋生大概也能白手起家。”

“谢谢夸奖。”祝昇眨眨眼,水火不侵地应承下来了。

潜君之的气息似乎有些不稳,他下意识地看一眼自己房间的方向,有些不耐烦地丢下一句“随便你,别影响我的生活区域。等新的住处建好了,你们一起滚出去就行”,便直接进了房间,房门被大力甩出一声巨响。

祝昇并不意外,起身走进盥洗室。

——

第二天,当潜君之走出房门时,意外地看见已经空了的属于祝昇的卧室,以及依然空无一人的客厅。

心头存着些不好的预感,潜君之结束洗漱,出门准备开车。

驾驶位已然被一个人占据了。

潜君之皱着眉对上对方带着笑意的眼神,总算想起昨天并没有向祝昇索要自己的车钥匙。

看来是赶不走了。

潜君之暗叹一口气,只觉得自从祝昇出现后,自己叹气的次数比以往多了很多。

他调转方向,走向副驾驶。

“潜局,今天你似乎起晚了,咱们可能要迟到。”祝昇的语气压根听不出来任何真心实意为迟到担心的意思,但潜君之也不打算再针对这个与对方斗嘴了。

“因为今天不去收押局。”

“嗯?”祝昇愣了。

潜君之扣上安全带,打开手机导航放在支架上,“今天的工作是下到各个城区的分局检查工作和囚室的身体状态。先去十三路区。”

默默感叹于潜君之如此迅速地就适应了自己的司机身份,祝昇看着导航启动车子,突然觉得这个十三路区有点耳熟。

“十三路……”祝昇想了想,“啊,是当时那个D级的后勤。”

“什么D级的后勤。”潜君之斜眼看去,“这又是你在资料库里看到的?”

祝昇一愣,笑道:“冤枉啊潜局。也是,当时没有跟你说。在医院一楼,齐四闲发现的那个囚室留下的气息,据何所思所说,是属于十三路区分局的一个D级后勤。”他顿了顿,“也是怪我们没细说,不然潜局可不会平白无故冤枉我。”

潜君之不理会祝昇的阴阳怪气,“当时被救下来的囚室已经全部被分批转移到其他医院去了。”他简单解释一句。

祝昇开着车点点方向盘,“说起来,我之前以为是因为[野兽]出现的情况比较少,祁禾市收押局才总是清闲。现在想想,是因为评估等级低的都交给各城区的分局处理了吧?”

潜君之侧过头,看着窗外逐渐多起来的人烟,“看来层级治理你还是知道的。”

“总局的行动组只负责处理评级为近高危级A级及以上的[野兽]和事故,后勤组会视各分局情况灵活委调至分局帮忙,数据组则负责监控全市情况,以及处理各分局提交的数据报告,进行二次定级,防止因评估有误导致的无谓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