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好时节(92)+番外
“回姑娘,都尉早就让人在南北两城入口处设了粥棚,供来往百姓饱腹。”
“带我去看看。”
到了城门口,只见已是黄昏,涌入城来的百姓却不见少,这里熬煮的粥比之城中是稠了不少,但百姓之多也远超他处,供给还是跟不上,旁边多是一家几口人只得一碗粥,几人分食。李昭听着耳边传来因着饿极的孩童哭泣声,问道,“可曾开仓放粮?以供给城中百姓生存。”
跟着的那人为难道,“早在七日前节度使就令人开仓放粮以供给百姓,只是城中大多青壮年都随着官兵去附近县里救灾,实在分不出人手来负责施粥,只好从城中百姓中选出,只是余下的多是老妇小孩,应对不来不断涌入城里的百姓。”
李昭又让人带着自己去了几处地方,所到之处皆是屋舍损坏,地上淤泥遍布,树木倒塌压垮房屋,加之雨落不停,百姓们都是饥寒交迫,遍地哀鸿。
李昭不敢置信,凤翔府所设之处是为三地交界处,其下辖六州,东西设榷场,供东西商人来往贸易,其中马匹,木材等名贵之物运往长安都是难求,更不要提境内有铜、铁矿,在此设有铜钱监以铸造铜钱。李昭观游记,其中更有“凤鸣岐山”、“萧史弄玉”等传说,如今观眼前之景,书中所述之景轰然倒塌,只留满地荒芜。
李昭都顾不上感伤,当日回到屋内就执笔写下今日见闻,将自己所思虑的各处该如何应对之法也写了上去。到深夜等到赵辰阳回来后特意找了他。
赵辰阳见她此时尚未休憩,问道,“怎么如此晚了还未歇下?可是床铺睡不惯?”
李昭摇摇头,“你今日去周边勘查结果如何?”
赵辰阳皱着眉头,闭目缓了缓才沉声说道,“我原想着不过是如以往一般,今日去到下面城镇查看方知严重的很,房屋尽毁,地势低矮处水漫过整个城镇,早已是荒无人烟,这还只今日一处,若按地势推断,怕是其余几处也是如此。京中早前商议并未料及如此严重,我正打算写折子让人快马送回长安。”
李昭将手中所绘舆图展在赵辰阳面前,指着说道,“我今日从府衙出门,一路向城南去,路上逃难百姓不计其数,房屋损坏更是严重,我料想此处都是如此,怕是别处更加严重。依我来看,粮食倒还算放松,如今缺的是人,救人也好,安置灾民,重整堤坝,清退洪水,重建房屋都是需要人,城中现在壮年多是去了附近救援,城中所留妇孺老人孩童根本没有气力去做。现在涌入城中的百姓还都没有安身之处,没有饱腹之物,再加之雨未停歇,怕是多数人是要病倒的,若是因此生了疫病,后果更是不堪想象。”
赵辰阳见她条理清晰,说道,“如此,我现在写封折子,令京中调配人手过来,我将带来的一百人暂且分你三十,供你调配,剩下的十人一组分到各处乡镇。你确保城中百姓食宿。”
李昭补充道,“不仅如此,怕是得调些医者过来,城中医者不过十人,怕是应付不来。”
此事刻不容缓,赵辰阳动笔写道,“好,我这就写折子让人连夜发走,其中再附上你所列凤翔之见闻。”说到此处赵辰阳抬头说道,“我未料及此处情况如此复杂,怕是要将你在此处的消息传回京中才是。”
李昭犹豫道,“这怕是不急,我如今就守在此地,不会出什么状况,若让京中知晓又该担心,不如瞒上一瞒。”
赵辰阳坚持道,“怕是不行,如你所说此次灾情涉及之广,人数之多,已是厉害,若真如你所说再碰上疫病,那我就是难逃其咎了,不若如今传信京中,让人送你回去,你这两日帮着安抚城中百姓已是帮了大忙,我不能将你置于险地。”
李昭无话,只说,“如此,我写信一封,你派人一同送回长安吧。”
第48章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消息传回长安,折子和书信先是递到了东宫,李明悯看完书信后突的起身,面色凝重的往清心殿去了,余下商议政事的官员面面相觑。
柳怀远看着摊在桌上的信封,上面的几个字分明是李昭的字迹。
“父皇,儿臣有急事禀报。”
李洲正在同户部商议赋税的征调,见李明悯急哄哄地跑了进来,呵斥道,“这般急躁成什么样子?”
李明悯没料到清心殿中还有别人在,话说到一半就停了下来,“父皇……”
李洲想是赵辰阳的折子传了回来,说道,“可是关内有消息传来?”
李明悯定了定心神,将折子和书信呈了上去让李洲过目。李洲看完后面色铁青,略缓了缓高声道,“苏海,去叫兵部的人过来!”转头对着刘邈,“关内情况不妙,比之前预估严重得多,令户部尽快征调粮草,派人送去凤翔府。”说完,扫了眼下面的臣子,“行了,都下去吧。”等人都散去,李洲又拿起书信看了一遍,方才问道,“派人去大同寺了没?”
“已经派人去了。”
李洲叹了口气,说道,“你们真是一个个都不让人省心!”
李明悯急道,“父亲,现下该如何?折子中所述灾情之严重远超以往,阿姐在那里还不知如何,要不我去接阿姐回来?”
李洲摇头,“不行!你现下去关中不免引人怀疑,此事还是越少人知道的好,去接昭儿的事必定找个稳妥的人去办。”
第二日,朝堂之上李洲下旨,备粮食二百石,医者三十人,其余物资几车,由云恪护送陪同至凤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