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冷权臣被迫榻上欢(13)

作者: 小尾牙 阅读记录

辛庭上来奉茶,还没跨进门槛,却瞧见沈晗昱站在大殿外,他机敏又惊恐,手中端着的茶不慎落在地上。

谢临砚听见殿外的动静,脸色不悦,凉凉地问道,“何事惊慌?”

辛庭连忙跪地,看了一眼旁边的修长的人影,如实说道,“陛下,小侯爷到了。”

“请人进来吧。”

谢临砚有一瞬间的心虚,但等辛庭打开殿门带人进来时那股心虚又消失,男子的脸色淡然,完全看不出端倪。

余程和辛庭知趣地退下。

沈晗昱盯着面前的少年,犹如卧在床头一直藏匿不出的一条蛇,冷心冷血,凉薄无情,令人寒心。

他脸色僵硬,方才默认的那些话犹如无色无味的砒霜,慢慢渗透至全身各处,而此刻他脸上尚且挂着讽刺又暧昧的笑容,如同一把利刃穿透心脏。

“微臣,参加陛下。”

其实,刚才余程只说对了一半,谢临砚瞧着底下男人隐忍又冷漠的模样就忍不住挑弄,想要看这张脸上因为他出现红晕,因为他的挑拨变得更为漂亮。

要不然明明有那么多方式来对付他,却偏偏选择这样一个费时费事又不讨好的蠢行!

他不可能容忍将沈晗昱让给别人,说他疯了也好,蠢了也罢,他再不愿承认,不想陷入沈晗昱的陷阱中,还是食之髓味。

当看到宋怀恩碰他的时候,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将宋怀恩杀了,然后将沈晗昱抓起来,囚禁起来,不让他见别人,让他日日夜夜只能看着自己。

他就是看着这张清冷迷人的模样被迷的神魂颠倒。

谢临砚可以对任何人露出残忍冰凉的笑容,可以面无表情的杀戮,但也可以因为沈晗昱的一句话放下屠刀,那群傻子不正是证明?

既然摆脱不掉,既然忘不了这张脸,沈晗昱见过谢临砚最疯狂最狰狞的模样。

谢临砚卑劣地想,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就该被他拉下凡尘世俗,这张没有情欲的脸会因为他染上迷人的情欲,和他一直纠缠,纠缠到最后。

谢临砚痴迷地望着沈晗昱的容颜,醒过神来,不知何时已经走在人的跟前,沈晗昱就是这样能忍,跪在地上无论多久都是一声不吭,“之含?”

沈晗昱漠然的看了他一眼,不着痕迹地错开谢临砚前来搀扶的手臂,几不可见厌恶地轻蹙眉头,平静的脸色带着前所未有的阴沉,“微臣会让陛下顺心遂意的。”

谢临砚彼时还不知道沈晗昱的意思,似乎能察觉到那张清冷的眸子似乎染上了些别的,他无法理解的东西。

第8章

流民迁都一事派遣宋怀恩为钦差前去调查,此事暂且搁置,有争议的矛头转到了近日的立后一事。

皇后人选是陛下钦定,早早宣了旨意,朝中无人不知,送礼讨好这位小侯爷的人也快将靖远侯府的门槛踏破了,可谓是风光无限。

沈党中大多是前朝留下来的势力,因着沈晗昱手里的密旨跟随他。

可选的这个人却是隐患,前朝后妃因为此事早已经闹翻了天。

谁也不肯相信谢临砚会娶了沈晗昱做皇后,谢临砚掌权后,不曾念及旧恩,过往多次派人前来刺杀沈晗昱,手段暴戾,心思缜密狠辣,行为乖张,谁也猜不透那人心中所想。

可这件事闹得声势浩大,如今也不得不相信,还要做出法子来应对此事。

若是沈晗昱成了皇后,帝后一心,还有谁会管前朝皇子后妃的生路?如今的帝王怕是不会轻易留下他们的性命,她们暗能在后宫生存下来?

那群人们商量一天一夜,终于想要计策安定下心来。

既然立后一事如今已经成为定局,没有可再转圜的余地,只得争取再塞一个女子进入后宫,只要帝后能使得异心便足矣。

“陛下,立后纳妃当遵循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既然已经立后,纳妃一事也当同步推进,微臣以为,此事应交由三司进行层层筛选,从万千人中濯选优良品行的女子留下,充盈后宫。”

须臾片刻光景,几位早就商量好的大臣也纷纷站了出来,拱手附和,说道,“微臣附议。”

谢临砚嗤笑一声,还没来得及开口,就瞧见底下的沈晗昱面色平静,清冷自持,本就站在队伍首位,从人群中出列,修长的身躯格外出众,一颦一笑,一张一翕,令人挪不开视线。

沈晗昱就好像有这样一种浑然而生的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吸引走所有人眼球的魅力。

谢临砚噤了声,眼神落在他素洁长袍毫无褶皱的衣袖上。

谢临砚盯着他促狭一笑,还想着今日的沈晗昱格外乖觉,以为他是要一本正经的斥责放才那群人们,微眯双眼,唇角上扬,勾出一道又大又漂亮的弧线。

兴致被勾了起来,谢临砚露出孩童一样欣喜的面容,像是讨到糖吃的小孩流露出了满意又振奋的笑容,和以往上朝时那副冷淡漠然、不屑一顾的样子全然不同。

沈晗昱面无表情地吐出几个字来,“陛下,微臣奉先帝密旨………”

谢临砚修长的手指搁置在龙椅上,此刻不觉蜷起,脸上的笑容一扫而空,沈晗昱在众位大臣的道道热切视线下继续说道。

遗诏迎谢临砚登基为帝时已经公之于众,可是密旨却没有,密旨内容虽然被小人传扬出去。

朝野上下皆知,帝王驾崩之前唯一召见的只有沈晗昱,真正知道密旨的只有沈晗昱一人,只要他不认那封传扬在外的密旨,那封争斗这么久的密旨就是假的。

“先帝为楚国殚精竭虑,臣奉先帝遗诏寻回陛下,竭力辅佐,先帝曾言若陛下精励图治,楚国康盛,便令臣赶往北靖,永世不得归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