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惨死后重生在七零,开局先刀养妹/养妹害我下乡?我转头送她下农场(872)+番外

作者: 酒酿原子 阅读记录

农业部就没见过这么大方的人,谁有好东西不藏着掖着,就苏梅愿意无私奉献给国家。

农业部部长亲自感谢了苏梅,还送了锦旗给她,上书当代神农四字。

苏梅做的事让很多人不理解。

她的农场不就靠这些种子赚钱吗?

现在免费提供给农业部,以后大家都种一样品种的麦子,那她靠什么赚钱?

苏梅不语,默默把梅花蔬果店面粉的价格往下调了两成。

让陈平安排人收购延平县的小麦,送到杜康酒厂去。

今年蒋家村靠着蔬菜和小麦发了一笔小财,因为家里兄弟多娶不上媳妇的蒋华开始说亲。

今年他自己在梅花农场帮工攒了一笔小钱,家里又有钱和粮食,说的姑娘也是附近村里最漂亮的。

蒋家村发财了,可把白道村的村民羡慕坏了,他们开始埋怨村委当初为什么不加入合作社,让他们没有意思发财?

明明当初不签合同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现在又把责任推到村委头上。

周游击没有多说什么,只在村委公示板块贴出通知,要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是否加入合作社。

因着苏梅的无私,沈知秋被外联部部长叫去谈话。

话里话外都是对苏梅的夸赞,说他能娶到品格高尚,心怀大爱,漂亮能干的女人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沈知秋听得连连点头,直说她是沾了苏梅的光。

华夏是个人口大国,国家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人民口粮一直是个严峻的问题。

能让每个人都吃饱饭是所有农人的美好愿望。

梅花农场出来的种子个个个大饱满,口味极佳,产量增加。

让合作社的农民靠种地赚到了之前三年都难赚的钱。

苏梅这事还上了中央社媒的报纸,梅花农场一时风头无两,梅花蔬果专营店门口又排起了长队。

随着产量增多,不仅面粉降价,许多蔬菜也降价了。

喜欢梅花蔬果店的顾客闻风而动,几乎一开门就把货架给抢购一空。

刘德庆只能每天多上一些,也坚持不了多久。

八月底,梅花农场的西瓜熟了。

陈虹彩在地里找了一个个最大的,声音最脆的西瓜摘下来。

苏梅抱着廖闻笙在鱼塘捞鱼,廖茜茜带着孔家兄弟早就跑没影了。

赖美芳在旁边逗着廖闻笙玩。

“你小姑生的两个孩子,一个有你的影子,一个像知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为你们生的。”

“外甥肖舅,像知秋多正常。”

苏梅给孩子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赖美芳哈哈一笑,“不得不说你这农场是真好,你看几个孩子都玩疯了。”

赵红英带着孩子回娘家了,要不然加上唐家那两小子梅花农场已经被掀翻天了。

“伊人姐姐最近怎样?”

“挺好的,婚离了,带着女儿一起生活,有她大哥和父母帮衬着,日子过得比没离婚前也没差哪里,还更舒心了。”

赖美芳现在的想法就是只要小姑子不把女儿带回家住,他们做大哥大嫂的该给钱给钱,该帮忙帮忙,实在是那个孩子太难带了,稍微蹭破点皮赖美芳都会有负罪感。

“小年糕的病怎么样了?”

“比之前好多了,之前一点小伤口血止不住,现在不会这样了。”

苏梅和孔伊人最近没什么联系,实在是忙到抽不出时间,除了工作上的事,她每天都有应酬,哪怕徐助理帮她推掉了很多不必要局,她也是每天必赴一场应酬。

别说和孔伊人,最近连沈知秋都少了很多相处的时间。

所以今天约上孔令一家,趁着假期末来梅花农场玩两天。

沈柔在忙着录新节目,廖东在部队没假,林红梅大着肚子不方便,所以苏梅就去把孩子接来了。

一到农场三个孩子就玩疯了,先是去果园摘果子,回来的时候看见田沟有巴掌大的鲫鱼,又回家拿簸箕赶鱼。

捞了七八条小鲫鱼,中午给大家添了一道菜。

这会儿跟着孔令和沈知秋上山抓兔子了。

陈虹彩把西瓜抱上来放在桌子上。

赖美芳看得惊奇不已。

“这瓜够大的,得有二十斤往上了。”

陈虹彩咧着嘴笑,听见别人夸西瓜好她就高兴。

“有,我称了,有二十七八斤。”

“那够大了。”

苏梅曲起食指敲了敲西瓜,声音清脆,是个好瓜。

“先放井水冰一冰去去热气。”

“好,我再去摘几个,这可是咱们地里第一批成熟瓜,大家都尝一尝。”

陈虹彩兴冲冲又去了地里。

她在农场工作半年,得出一个经验,种什么都要种子好,种子好的种什么都好。

她研究好几年,想要杂交出皮薄口感好的西瓜,到头来在梅花农场见到了。

不过梅花农场的西瓜太依赖这片土地了。

陈彩虹把西瓜苗移栽到其他地方去,长出来的西瓜比市场上的要好一些,但和梅花农场的瓜比起来差上许多。

她现在唯一的动力就是杂交出不挑土壤的西瓜种子,让西瓜成为华夏主要的经济作物。

陈虹彩挑了一筐西瓜回去,挑出三个大的扔水井里冰着,然后去帮他哥的忙。

今年农场新建了七座大棚,说是要种草莓。

草莓这玩意可金贵,弄不好会血本无归。

陈平还去东北那边学习了种植经验,说什么都要让京市人民在今年冬季吃上梅花农场种的草莓。

苏梅抱着孩子回到房子,刚好沈知秋他们带着孩子回来。

廖茜茜背着一张木弓手上提着一只灰色兔子,神气活现的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