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千金拒绝做妾,囤粮满仓度荒年/假千金嫁进深山,荒年顿顿有肉吃(161)+番外

作者: 千扇 阅读记录

说着,还无比惋惜的摇了摇头。

潘叔就一个女儿,潘婶是因为生了女儿之后身子就落下了病根,之后也一直没再生育了,不过夫妻两个感情不错,女儿教的也听话懂事,便也没太在意子嗣上的事情。

“生了一场大病,之后便很少往书院这边来了。”

徐青野往酒肆中望了眼,这里和五年前相比变化倒是不大,就是越发的陈旧昏暗了,且像是好久没清扫过的样子,酒肆中的桌面上甚至能看到灰尘,这是从前不会出现的情况。

“婶子今日不在吗?”

潘叔摇头,“前两年得了重病,没多久就去了,女儿跟着女婿去了外地办酒肆,原本是想将我也一并接过去的,但我舍不得待了半辈子的地方,就留下来了,之后一个人守着这间酒肆,浑浑噩噩的过了两三年……”

顿了顿,又说,“可能过几年我忙不动了,还是得跟着他们去外地的。”

他说着,抬手揉了揉有些泛红的眼角。

“嗐!人这辈子也就这么回事,倒是难为你还记得我。”

徐青野抿了抿唇,面上带着愧疚。

“不好意思潘叔,我不知道婶子她……”

“没事。”潘叔摆着手,望了眼他身旁的宋允棠,见小姑娘年纪不大,还以为是他的哪个妹妹,“你今日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吗?如果是打酒的话,我酒在酒窖中,你们得等一等才有。”

徐青野摇头道,“我不是来打酒的,实不相瞒,我是领我未婚妻来租铺子的,不知道潘叔这里方不方便。”

“未婚妻?”潘叔一怔,再次往宋允棠的方向望了眼,转而看向徐青野,“你还未成亲?”

徐青野略有些尴尬道,“这不是得了重病耽搁了。”

潘叔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忙和宋允棠道歉。

“刚才不知道姑娘和这小子的关系,有些口不择言了,还望姑娘莫要放在心上。”

宋允棠淡笑摇头,“不会。”

徐青野比自己大七岁,十八岁时,正是少年意气风发的时候,再加上他样貌本就生的好,会被人家看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潘叔又望着两人,“你们是看上了我这个铺子?”

宋允棠和徐青野对视了一眼,转而看向潘叔,“如果方便的话,给我们租一小块地方也行。”

潘叔满脸缅怀的环视着这间酒肆。

“这个酒肆一开始是我和你们潘婶年轻时候租下的,做了几年赚到了些钱就将这里买了下来,二十多年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是我们一点一点修缮添置的,如果不是因为我无心经营,还真舍不得就这么放弃。”

他叹了口气,望着两人道,“之前也有人问过我,都被我回绝了,既然你们问上来,那我也就直说了,铺子租给你们可以,但你们得将我的酒肆生意一并接下来才行,否则我便不租了。”

宋允棠能理解,这个地方就是潘叔的寄托,他想将酒肆生意延续下去,应该是想闲来无事的时候还能来这里转一转,缅怀过往。

只是她原本是想着开一个糖水甜品的铺子,若是接下这个酒肆,那就得重新规划,似乎有些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不过酒水生意得官府批准的酒户才能开,这条街上酒肆也就潘叔这里一户,想来他从前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才将官府的批准文书弄到手的,要是能直接接手他的酒肆,倒是能多一桩买卖做。

“将酒肆生意一并接下也可以,不过接下之后我们需要将这里重新做规划,再加一些我们自己的东西进去,如果潘叔不愿的话,那我们再去别处看看。”

潘叔点头,“年轻人嘛,总归是有你们自己的想法,将酒肆生意接手之后,你们想怎么做都是可以的。”

宋允棠望着他,“那潘叔这处酒肆的转租费用是?”

第146章 考虑

潘叔道,“二十年前,我们将酒水文书拿下来差不多花了十二两,到如今,文书拿钱也不一定能办下来了,酒窖里还存了二十八坛酒,我将酿酒的手艺和那些器具也一并传给你们,总共收你们四十两银子,至于租金,半年一交,按照这条街的行情,半年租金十四两银子。”

“不过你们要是忙不过来,叫我来帮帮忙也是可以的,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别看我现在一个人散漫惯了,从前你们潘婶在的时候,她安排的事情我都是办的明明白白的。”

半年十四两,一年就是二十八两。

宋允棠那天打听了几家,在这条街,这个租金是不算高的。

至于四十两银子的转租费用,也还算合理。

“潘叔这个酒肆打算卖吗?”

潘叔想了想,摇头,“等我女儿要来接我离开的时候再做打算吧,其实我还是舍不得。”

宋允棠听罢,望向徐青野。

“你觉得呢?”

“现在不好说,我只知道从前潘婶在的时候,这处酒肆生意挺好的,我那些同窗都喜欢来这里,点上一壶不怎么烈的清酒,再配上几样下酒菜和点心,能在这里边吃边聊坐上半日。”徐青野说。

清酒其实是这里最便宜的酒。

当然,来酒肆的人,大多还是打酒回去喝。

只是因为老板娘为人和善,并不会因为大家点了最便宜的酒而瞧不起人,所以大家总喜欢来这里相聚。

徐青野的话勾起了潘叔的回忆。

“你们潘婶做事细致,她在的时候,酒肆里里外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铺子里的吃食也都是她筹备的,每天卯正就起来了,就连生病的时候也不肯停歇,她喜欢孩子,可我们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她对书院里的那些孩子也格外关照,一来二去的时间长了,孩子们也都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