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大东北,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19)
真没有。
用圈子里的话来说,就是太没品了。
只要有钱,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小年轻一大把,犯不着吃窝边草。
“那一家子都不要脸。”
葛素娟的语气透着几分愤怒,周秋雨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心里的疑惑,“没人举报?”
“老头就是管这个的。”
易迟迟他们就悟了,怪不得没人举报。
真举报了就是羊入虎口。
涉及到自身利益,没人会为了不相干的人去冒险。
她话音刚落,牛婶儿直击核心,“生娃没有?”
“生了。”
马车上坐着的怀孕小媳妇绷不住了,难掩好奇问,“谁的种?如果是公公的,这娃是喊爷还是喊爸?”
这个问题问得好,葛素娟愣住了。
她认真想了想,“喊的爷爷,谁的不知道。”
这就很难评。
众人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转换话题。
“闻家小子要回来了。”
不认识,这个瓜没啥吃头。
易迟迟失去了吃瓜的兴趣,开始看风景。
但马婶子他们的对话,还是无孔不入的往耳朵里钻。
公社还没到,她就把闻家小子的底听了个清清楚楚。
用马婶子他们的话来说,这位闻家小子是屯子里的青年才俊。
66年当兵,不到五年的时间,楞是从一个小兵爬到了干部的行列。
据说还是个营长。
现在满打满算也才23岁。
非战乱时期,这年龄不管在哪个年代都属于精英中的精英。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马婶子他们说闻家小子长的好看。
“有多好看??
多多少少有点颜控属性的易迟迟,对闻家小子的长相产生了好奇。
“说不好,就是好看,屯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喜欢看他,我们也喜欢看。”
这描述挺抽象,抽象到易迟迟他们完全没办法想象这位的长相。
于是,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说说笑笑间,公社到了。
婶子她们到达公社后就和易迟迟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知他们要去县城,柳大爷点了旱烟吧嗒一口,辛辣呛人的味道扑鼻而来。
他却一脸享受,眯着眼叮嘱道,“记得早点回来,我们三点回去。”
“好的大爷,我们会准时来这汇合。”
白琛礼貌回了句,就带着易迟迟他们往车站去。
去县里需要坐公车,他们运气挺好,正好遇到一趟车要出发。
除了人多到没地儿站,没别的毛病。
车子一路晃晃悠悠地朝县城而去。
上午九点多,目的地到达。
车门一开,清新空气扑面而来,从车上下来的易迟迟他们有种活过来的感觉。
几人狠狠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才开始商量去哪。
“先去百货大楼。”
王楠第一个响应,易迟迟纳闷,“县里有百货大楼?”
供销社,百货大楼,包括友谊商店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供销社和百货大楼的区别不大,无非就是商品种类多点,占地面积大点。
友谊商店这个普通人短时间内进不去,易迟迟没想法。
百货大楼倒是有兴趣逛逛。
“有一个。”
说着,王楠问他们,“去吗?”
“去。”
于是,一行九人跟脱缰的野马似的,朝百货大楼去。
半个小时后,矗立在保安县县政府附近的百货大楼到了。
保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脉络,县里工厂林立,俄式建筑不少。
除此以外,还有一条铁路。
据白琛所说,这条铁路建立于1910年-1933年。
易迟迟要去的邮局,就在邮电路32号建筑,距离百货大楼也不远。
邮局和百货大楼、县政府一样,都是地标性建筑,很好找。
“我们分开逛还是一起?”
到达百货大楼后,王楠问道。
易迟迟无所谓,但王楠他们都想自己逛。
所以,约好在门口在相见后,几人就分散开来去了自己想去的区域。
易迟迟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里里外外逛了一圈,发现这个年代的百货大楼和后世的超市有点像。
硬要说区别的话,大概就是百货大楼不但有副食品、文化用品、生活日用品之类的,还有农用产品卖。
而后世的超市,不卖农用品。
买农用品需要去专门的粮种店、器具店才行。
摸清各个区域卖的商品分类后,易迟迟直奔服装布料区。
裤衩子自由,她来啦!
第17章 大外甥女
布料柜台是木质的,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是轻薄的印花布,人造棉、的确良和泡泡纱之类的。
花色老气的没眼看,但在这个年代却是极为时髦的存在。
下层是比较厚实的卡其布、灯芯绒和深色的毛料等面料,适合冬季。
还有玻璃柜,里面摆放着红色的绸缎被面。
鲜红的色彩让灰扑扑的布料柜台多了几分色彩,特别的夺人眼球。
布料柜台没客人,只有一个膀大腰圆的大婶坐在那磕瓜子。
见到易迟迟过来,她眼皮子都懒得抬一下地往嘴里丢了一颗瓜子。
招待?
抱歉,这个年代可没有顾客是上帝的说法。
不骂人不揍人,都是素质好。
诸如供销社,国营饭店等单位,还会挂上禁止殴打顾客的牌子。
这放在后世想都不敢想,但在这个年代却挺常见。
易迟迟年代文刷了不少,何况家里还有好几个下过乡的长辈。
因此,到达柜台的她对于大婶的态度没有丝毫的不满,而是拿了张大团结好爽地拍在柜台上,“姐,给我来三尺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