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大东北,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314)
时间一晃春种开始了,隔了没几天,新知青到了。
柳大爷承担了接知青的任务,下午带回一男一女俩年轻人。
当天晚上王楠她们就把俩知青的底摸的差不多了,翌日跑来和易迟迟八卦,“人可以,和气,事也不多。”
“一个晚上就看出来了?”
“大差不差。”
对于自己看人的眼光,王楠她们还是挺自信的。
“郎知青说不定是你的竞争对手。”
周秋雨这话让易迟迟难掩好奇看了过来,“原因。”
“她有医护工作经验。”
然后,几人详细说了郎知青的情况。
郎知青全名郎红,家里排行老二,上有大哥下有妹妹,妹妹和她双胞胎,从小体弱多病还有先天性心脏病,算是一家子的眼珠子。
家里有那么点能耐,所以之前姐妹俩没下乡。
但开年前她爸被举报了,事后倒是证明了清白,可审查这段时间一家子该吃的苦那是丁点没少吃。
郎父回家后,郎红马不停蹄被报名下乡。
她妹妹本来也要下乡,却因为身体实在是太差在下乡前几天心脏病发留了下来。
于是,下乡的只有郎红一个。
第271章 厚道人
“另一位呢?”
“项非,19岁,京城人。”
“技能啥的,为什么下乡这些呢?”
三人齐齐摇头,易迟迟秒懂,这是项知青嘴紧没问出来的意思。
郎知青倒是心大,来的第一晚就把自己的情况交了底。
“郎知青学过医护?”
“她妈是厂医院的医生,她从小在医院长大,又因为她妹妹身体不好,她妈妈没空的时候她要照顾妹妹,对医药知识和注射这些都有一定的了解。”
易迟迟的第一反应是看那些注射器、输液器之类的医疗器材。
察觉到她视线的王楠戏谑道,“是不是有点担心她抢你的活?”
易迟迟笑了笑,如果有真本事,她这个卫生员的身份也不是不能让。
但这话她没打算和王楠她们说,人多嘴杂,没有确定之前还是别给人希望的好。
所以,她回了句没有后,笑着转移了话题。
王楠她们要下地干活,趁着午饭时间过来和她八卦,大喇叭一响,几人就抓了放在一旁的草帽往头上一扣,起身道,“迟迟我们干活去了,下次再来找你玩。”
“好!”
易迟迟起身将人送走,去后院打了水过来给药田里的药材小苗苗浇水。
已经半个月没下过雨了,这几天的太阳有些烈,虽说还没到高温天气,药田里的一些药材苗株却经不起晒。
也经不起干。
需要人工浇水。
刚把一块地浇水,药子叔气喘吁吁胸前挂着医药箱,肩膀上扛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回来了。
“迟迟快来把里面的药材整理出来。”
“来了!”
易迟迟将手里的葫芦瓢放进水桶后来到麻袋前,打开,倒出里面的药材。
品种很多,品质都不差。
她纳闷道,“你不是去出诊了吗?哪来的这么多药材。”
这么点时间也不够他上山去采药,还采这么多带回来。
“白老头那买的。”
易迟迟愣了下,才反应过来白老头是谁。
想起老爷子在山上被药子叔截胡,要钱也要票的风格,她笑道,“这次有没有要票?”
“有。”
药子叔叉腰狠狠喘了口气,“十张工业票、一张二两糖票,一张酒票外加三块八毛钱。”
这价格不贵,比卖收购站还便宜点。
完全是看在票的面子上。
有过去收购站卖药材经验的易迟迟感慨道,“老爷子是个厚道人。”
“确实厚道。”
关键和他爹交情好,几十年的老朋友,会下意识地照顾他。
“迟迟你那里有工业票不?”
“还有几张。”
“明天给我带两张过来,家里你婶儿攒的工业票不够,只有八张。”
易迟迟点头说好,又问她糖票酒票有没有,药子叔说有。
然后,这个话题到此结束,爷俩蹲一起一边整理药材一边闲聊。
聊着聊着,药子叔好像想起什么事问她,“你见过新知青没有?”
“没有,他们去公社买东西了。”
据王楠她们说很早就出门了,俩都是和空着手来没啥区别,就一个不大的行李包,除了几身换洗衣物鞋袜和洗漱用品,再没别的东西。
需要补充的东西挺多。
“郎知青有医护经验。”
“有就有呗,又不是啥大不……”
下意识接话的他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这丫头说这话是几个意思?
略微思忖几秒,他迟疑道,“你是不是不想干卫生员了?”
“有那么点想法。”
易迟迟也不隐瞒,“你看我又出不了诊,除了缝针打针清创处理药材这些利落,别的方面是干啥啥不行,郎知青在医护这方面若真比我强,让她干卫生员挺好。”
但这些不是易迟迟最看重的,她最为看重的是——“她比我更能让你减轻负担,不至于让你一肩挑。”
“你都没见过,就知道的这么清楚。”
药子叔没忍住怼她,易迟迟也不恼,摆事实讲道理的和他分析郎知青做卫生员的好处。
“只要她医护知识强于我,她就可以独立出诊,你想偷懒的时候让她上。”
“下地干农活苦,为了免受农活之苦保住卫生员这份工作,她就不敢扎刺眼里有活。”
“除此以外……”
她一条条点出来,药子叔听得心动不已,觉得若真按她想的这样发展,对他来说确实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