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下乡大东北,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488)

作者: 相思不再念 阅读记录

很快,空着的两个筐子装满了。

冰面上还剩下不少鱼,两人跑到旁边的草甸子里,扯了枯草之类的回来打上草绳,将鱼串上丢在爬犁上带走。

回去的路上,支书心情好的恨不得飞起。

他看看鱼,又看看被远远抛在身后的水泡子,美滋滋道,“这次收获可以,得有小千斤的鱼。”

药子很平静,“也不多,一家分点就没了。”

易迟迟就笑,“屯里知道我们出来捞鱼?”

“瞒不住。”

何况他们也没想着瞒。

“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屯口应该站满了等分鱼的人。”

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非常大。

果不其然,隔得老远,他们就看见了屯口那挨挨挤挤的人头。

等距离逐渐拉进,跑来跑去的墩墩他们顿时欢呼一声,嘴里高嚷着爷爷他们抓鱼回来了之类的话,朝这边狂奔过来。

“不知道今天收获怎么样。”

马婶子抓着一把瓜子在磕,见此情景脸上多了期盼。

队长磕了磕烟袋,“年前都没捞,收获应该还可以。”

闻母接话道,“不知道有没有黑鱼和鳌花,实在不行噶牙子也可以。”

众人,“……”

这三种鱼都有个特点,肉嫩刺少。

不过,“我记得你家迟迟爱吃鱼头。”

“她哪里是爱鱼头,她是只要没刺的鱼都爱吃。”

提起易迟迟的饮食情况,闻母颇有些纵容道,“我们家迟迟跟小娃儿似的有些挑嘴。”

大嘴闻声撇撇嘴,没好气道,“这不都是你惯的,谁家婆婆像你一日三餐伺候着媳妇,你搞得我们这些做婆婆的想偷点懒都不行。”

生怕对儿媳妇不好,儿媳妇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原先靠山屯不是这个风气,虽然做婆婆的也没给儿媳妇立规矩磋磨的习惯,却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事事以儿媳为重。

闻母呵了声,“我家迟迟倒是愿意让我偷懒,但这不是她干不了家务么,毕竟她那双手精贵。”

这话有点招人恨。

屯里人都知道易迟迟那双手能赚钱,具体赚多少他们不清楚,不少却是肯定的。

自打她搬进闻家后,这婆媳俩的荤腥就没断过。

没点家底真心扛不住他们这么吃。

眼红吗?

眼红的。

可眼红没用,易迟迟那个钱他们就赚不了,自家孩子也一样。

想去举报都不得行,毕竟人家有工作证明。

还是羊城友谊商店的工作证明,真去举报了遭殃的只能是他们。

所以,只能干看着。

但还是有些不甘心。

有人就忍不住拿话刺闻母,“早知道她这么会赚钱,当初就该我家老三把人娶回去。”

闻母一听大怒,张嘴就想开怼,马婶子却先她开口怼了过去,“你家老三迟迟那丫头也看不中啊,长得没闻时好看,连个工人都不是只能赚公分,你哪来的底气觉迟迟会嫁你家。”

这话有点扎心。

闻母乐了,会扎的人怒了,“我家老三也没那么差。”

“我懂,屎壳郎还觉得自家孩子香呢,你一个做娘的铁定觉得你家老三好,但说实话,他真不咋地,连东子都比不上。”

赶着爬犁过来的东子正好听见这句话,诧异道,“什么连我都比不上?”

第421章 真的丑

“说柳三儿比不上你。”

马婶子是个不怕得罪人的,直言不讳道,“讲道理,就三儿那德性,怕是连我们家妞妞都比不上。”

屯里就没人能浑成柳三儿那样。

正事不干,一天到晚瞎溜达,还满嘴跑火车喜欢招猫逗狗。

抢老人的柴火,小孩儿的糖果这种正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他更是干了不知道多少回。

总之,这就是个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人。

屯里挺多人都烦。

东子也是其中之一,得知自己被拉出来和柳三儿做比较,他一脸晦气的呸了声,“我是得多缺心眼才能沦落到和他一个评价啊。”

柳三儿妈不干了,据理力争道,“我们家三儿还小,等他大了就懂事了。”

闻时听不下去了,犀利吐槽,“他比我都大两岁,还小呢,我看呀,您还是回家给他换尿布去吧,可别分鱼……”

“凭啥不让我分鱼?”

事关自己的利益,她扯着嗓子嚷嚷,一副声大有理的样子。

闻时平静道,“小孩儿吃鱼容易被鱼刺卡住出现生命危险,为了三儿的人生安全,这鱼还是不分你家的好。”

柳母,“……”

这说的好像有些道理,可她家三儿……

她后知后觉反应过来闻时说的不是什么好话,转头就跟大队长告状。

“闻时这臭小子要抢我的鱼,队长你管不管了?”

队长也烦她,闻声翻了个白眼没好气道,“想分鱼你就闭嘴,不然回家去。”

这话一出,柳母到嘴的话全部咽了回去。

儿子重要,鱼也重要。

但现在儿子不在家可以往后放放,先把鱼拿到手再说。

没了柳母找事,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

先将鱼拉到大队部称重,接着按大小将鱼分好。

最后在根据屯里人家分鱼。

知青点的知青,和住在牛棚的老爷子他们也有份。

靠山屯人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六户,分鱼以户为单位,不按人头分。

闻时他们这次总共捕捞了一千一百多斤鱼回来。

又因闻时他们的捕捞主力,按照靠山屯的规矩他们可分十斤。

平均算下来分到闻时他们手里的鱼大概四十多斤,剩下的三十斤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