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大东北,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74)
得知这一结果,她咕噜咽了咽口水,“还在下雪。”
“下冰也得修,不然老四他们没地儿住。”
易迟迟哦了声,只能遗憾自己离开。
回去的路上万分谨慎,然而没卵用,该摔还是得摔。
回到知青院后,她愤愤不平,“这路太难走了。”
白琛他们正吭哧吭哧铲雪,闻声头也不抬怼她,“也不知道之前是谁嚷嚷着要去公社洗澡。”
言下之意:村里都嫌难走,公社那么远更不好走。
易迟迟缩了缩脖子做鹌鹑状,嘀嘀咕咕,“我也没想到这么难走。”
“先熬着。”
王楠打了热水出来给她洗手,看着天际洋洋洒洒落下的雪叹气,“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谁知道呢。
没来东北之前,以为东北的冬天就这样。
来了后才发现,东北的冬天和他们老家的冬天像是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除了可怕,还是可怕。
出去不戴帽子手套不把脸蒙上,用不了几分钟就会冻得失去知觉。
葛素娟裹成熊蹲在火堆前烤火,说话时嘴里呼出的气都是雾一样的白气。
她说,“你们说这种天气结婚的人,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谁要结婚?”
异口同声,八卦欲爆棚。
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他们毫不知情的葛素娟叹了口气,“还能有谁,我同乡呗。”
“青山大队那个陈秀秀?”
王楠好奇道,葛素娟点了点头,“日子一早就定好了,我明天得去青山大队参加婚礼。”
易迟迟算了算青山大队距离靠山屯大队的路程,同情脸拍拍她的肩,“明天出门的时候记得带上两根棍子当拐杖用。”
不然她担心葛素娟还没走到青山大队,就先摔得趴窝。
“我不想去。”
她脸上写满了不情愿,周秋雨顺嘴接道,“关系好不好?好的话得去,不好去不去都无所谓。”
说到这里,她想起一件事,“对了,你那个同乡嫁的是知青,还是青山大队的人?”
“不是知青!”
众人秒懂,这是嫁给当地人了。
巫永飞就道,“你去的话准备送点什么东西?”
“一对枕巾。”
瞬间,所有人都想到她当初在县里百货大楼买的那对大红色枕巾。
易迟迟感慨,“那你们关系挺好的呀。”
普通朋友可不会送这么上档次的礼物,现今这个年代,上礼给个两毛钱都算多的,有那穷苦人家没钱上礼,菜地里摘一把青菜送去就算随礼。
枕巾一般都是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才会送。
她嗯了声,解释道,“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又到了同一个地方插队,关系自然而然走得近一点。”
第64章 路上捡的
看着纷纷扬扬落下的雪,她道,“希望明天雪停。”
这是决定要去的意思。
易迟迟他们看了看天,发现黑沉沉的不像是要停的样子。
果不其然,翌日雪还在下,不过小了不少。
葛素娟见此欢天喜地出了门,易迟迟一把抓了白琛他们提前准备好的木棍递过去,“带上。”
想想不放心,“要不要送你过去?”
冰天雪地的她一个姑娘家在路上出点事,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太危险了。
白琛觉得有道理,“这样,我和祁扬陪你走一趟,晚上你回来不?”
“回来!”
“走,送你去。”
“会不会太麻烦你们了?”
葛素娟心动了,主要她也有点怕,现今这种天气没人会出门。
何况从靠山屯到青山大队中间有一段路荒无人烟,她也担心路上出点意外。
有人陪着比较踏实。
“少废话,赶紧走,反正现今都只吃一餐,你礼送到了吃顿饭就走,耽误不了什么。”
这话也对。
于是,葛素娟就厚着脸皮在白城和祁扬的陪伴下离开了。
目送裹成熊的三人深一脚浅一脚逐渐远去,易迟迟他们回屋把空着的最大房间炕烧了一起。
然后,一群人坐在炕上各占一个角落一边干活,一边讨论起葛素娟那个同乡的婚宴上都有哪些菜。
“小鸡炖蘑菇肯定有。”
周亚东咽了咽口水,显然是想起了小鸡炖蘑菇的美味。
巫永飞想吃鱼,“我希望葛素娟回来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条鱼回来。”
易迟迟嘴角抽搐了一下,想得还挺美。
还带条鱼回来,就怕上的青菜豆腐这些。
酸菜炖大骨都不知道有没有。
毕竟,青山大队是整个保安公社条件最差的一个大队。
据说那个大队懒汉多,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
队里女的倒是能干,可再能干架不住屋里汉子拖后腿。
所以,年年公粮上交后剩下的粮都不够队里人吃。
一个个瘦的跟麻杆似的。
这是大队长马婶子他们的原话,靠山屯的落地户对青山大队的人就没个好印象。
屯里后生姑娘们嫁娶都不考虑青山大队的人。
“糊你的火柴盒,指着娟子给你带鱼回来,还不如多糊几个火柴盒去换钱自己买几条鱼吃。”
说到这里,易迟迟纳闷道,“对了,你从哪里接的火柴盒活?”
“也没见你出门。”
“你在队医室的时候我去了趟公社,接了点活赚点零花钱。”
周秋雨眼睛一下子亮了,“下次能带上我不?”
她也想赚点钱,猫冬太无聊了,闲着也是闲着呗。
“可以啊,不过要压钱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