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承的森林有山灵(36)
江垭摇头,怎么可能,这也太不科学了,应该是海马效应。
当云雾散去,入目的是一幅辽阔的水墨丹青画,位于山脚下的村庄、小镇也在一片青葱翠绿中若隐若现。
众人俯瞰着大地和蜿蜒的河流,内心莫名有些触动,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被暂时抛却,心灵也就得到了治愈。
“这一趟采风之旅真的来得太值了。”众人心想。
仰望东北方向被云雾笼罩的神秘雾甘顶,他们遗憾那边还没有开发,若是开发了,他们此行必然要挑战一下的。
山上没什么信号,大家没法同步分享给亲朋好友,就都录了不少小视频、拍了不少照片,在山顶停留了约一个小时,大家都休整好了,就开始下山。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时候,众人的膝盖和腿肚子都在打颤,要扶着栏杆才能下山。
途中,他们遇到了不少野生动物。
江垭看到有托着专业级别相机的人正对着一个方向猛拍,她一开始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直到她看到了一只橘猫大小,浑身豹纹,似豹非豹的“猫”从一个洞里钻出来。
游客们议论纷纷:
“这是什么,豹子吗?豹子有这么小的吗?”
“这是猫吧。”
摄影师听了一会儿,停止拍摄,告诉众人:“这是豹猫,三有动物。”
“豹猫,我第一次听说哎。是豹子跟猫的杂交品种吗?那豹猫到底是豹子,还是猫啊?”
摄影师被那句“豹子跟猫杂交”给整无语了,半晌,耐着性子科普说:“豹子也是猫科动物。豹猫是豹猫属的,一般家养的宠物猫是猫属的,两者其实不一样。”
“哎,那只豹猫怎么长得不太一样啊?尾巴有点长。”游客指着另一边出没的一只动物。
摄影师一脸惊喜地对着那边猛拍,等那动物的身影消失,才说:“那不是豹猫,那是林狸科的斑林狸。虽然身上长着黑斑,但是你们仔细分辨它的头和尾巴就能发现,它跟豹猫不是一种科属的。斑林狸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有一种动物长得跟豹猫、斑林狸相似,叫小灵猫。小灵猫是灵猫科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南美洲有一种虎猫属的,外形也有些接近,但它们只生活在南美洲……”
大概是摄影师的嘴开了光,很快就有游客在山中发现了小灵猫,这事又在网上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游客们打趣说:“这里的野生动物可真多,比去动物园看圈养的动物还划算。”
鸡笼岭的野生动物的确在增加,基于它们经常违反生活习性,在公园内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出没,林业局、鸡笼岭森林公园和游客们已经习以为常。
唯一让游客遗憾的是这些野生动物都十分讲究,它们不接受游客的投喂,使得游客们少了一丝饲养动物的乐趣。
后来,有一位游客遇到了一群松鼠,她突发奇想,将刚从蘑菇林摘的蘑菇放在树下,结果发现松鼠们一溜烟地下树,抱起蘑菇就跑。
另外几只没抢到蘑菇的松鼠则可怜巴巴的看着她。
看着那水汪汪的豆豆眼,这游客简直要被它们萌晕了,稀里糊涂地就将手里的蘑菇都分了出去。
松鼠们就跟搬家一样把她的蘑菇都搬空了,她最后看着空荡荡的盒子,突然醒悟,觉得自己可能是遭遇了“仙鼠跳”。
回家后,她将这件事发到了网上,网友不仅不同情她,还决定效仿她。
不过很快,网友们就发现,他们从外面带来的蘑菇根本就没法勾引,咳,吸引松鼠,松鼠感兴趣是蘑菇林出品的蘑菇。
为什么松鼠能准确地区分出外面带来的蘑菇和蘑菇林的蘑菇?
游客们一开始会感到疑惑不解,直到他们也吃了蘑菇林的蘑菇。
……
蘑菇的销量突增,路引担心真的会把菇灵榨干,决定等她从鹏城回来后就开始限售。
除了通过植物迷宫挑战的通关者外,每天只开放五十个能进入蘑菇林捡菌子的名额。
森林公园这边准备的鲜菇也只有300斤,干菇300包,都是售完即止。
这就造成一个现象,每天一大早,本该在菜市场买菜的村镇居民,在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小学后,像赶集一样,浩浩荡荡地往森林公园来。
蘑菇林刚开门,他们就涌到摆着新鲜采摘的蘑菇和已经包装好的干菇货架上挑拣。
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是一手提着几盒鲜菇,一手抱着几包干菇。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最近关于鸡笼岭森林公园的热门话题中,除了植物迷宫挑战赛、捡菌子、野生动物和助眠直播外,又新增了一个“萤火虫森林”的话题。
森林公园受地理位置限制,它既不是建在闹市当中,也不在市郊,又没有能供游客吃饭、过夜的饭馆、酒店,那些从市区过来的游客基本待到太阳下山就离开了。
这使得很多游客都不知道森林公园中还有一处景点。
其实也不算不知道,路引是有宣传的,不仅在景区的平面图上标注了出来,也竖了导向牌。但游客们过去转了圈,以为那只是普通的花园,随手拍张照片就离开了。
也有游客疑惑:“不是说萤火虫森林吗?萤火虫呢?”
同伴白了他一眼,说:“现在是大白天,哪来的萤火虫!”
游客兴致索然地离开。
直到五一小长假的第二日。失眠群的采风活动结束,群员们各回各家,江垭选择留下继续游玩,同群的小茵也觉得没尽兴,便一同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