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渝筹算师/谁说庶女要宅斗?全家宠还来不及(454)+番外
……
叶辞书跟着沈默默进了宫。
她乖巧的拜见了皇后娘娘,见过了贵妃娘娘,又被皇后拉着说了好一会儿的话。
叶辞书悄悄打量了一下皇后娘娘。
果然是明艳大方,端庄高贵。
即使是已到不惑之年了,依旧艳光四射,让人挪不开眼。
叶辞书总算是明白了,皇甫家的人都是好相貌。
怪不得十二爷的那张脸也有点让人移不开呢!
皇后看着叶辞书也很满意。
进退自如,落落大方,还算得一手的好账,不错!
“好了,默默,你带着叶四小姐去其他地方玩一会儿吧!
本宫这里还要和贵妃说会儿话呢!
晚上在这里陪本宫一起用膳。”皇后笑着说道。
叶辞书立刻乖巧的跟着沈默默出了皇后的寝宫。
远远的,叶辞书依稀听到皇后的声音。
“是个好的姑娘,沉稳大方,长的也好,能让十二收收性子……”
“皇后娘娘说的是,这样一来,您烦心的事情可就少了一件了。
剩下的……慢慢来吧!”这是贵妃的声音……
……
叶辞书跟着沈默默进了一个偏殿。
在偏殿门口守着的是两个小太监,两人一看是沈默默和叶辞书,忙都跪了下来。
沈默默丢了个荷包出去后就带着叶辞书进了偏殿。
偏殿里虽然没人住,但是却很干净。
大殿里摆了一张案几,案几前,一个年过四十的男子正看着手上的书。
另一侧,摆着两个圆凳。
“二舅舅!”沈默默笑着打了招呼。
叶辞书赶忙行礼。
“见过陶朱公!”
“好了!都别那么多礼数了,皇后娘娘那里肯定让你们喝过茶了吧!
我这里就不给你们备茶了。
叶少卿,你说行商司关于岭南商贸的账本有问题?
你说说看,都有哪些问题。”陶朱公看着叶辞书。
叶辞书被沈默默拉着在陶朱公对面的圆凳上坐了下来。
“公爷,岭南的商贸是您一手促成的吧!”叶辞书问道。
陶朱公点点头。
“嗯,二十年前我往岭南去了一趟……”
第394章 五两五十两
陶朱公把岭南那边怎么发展的这么大的说的很清楚。
在萧武帝登基没几年后,北胡这个心腹大患终于解决了。
接下来的时间,萧武帝想的就是怎么多弄银子,让百姓们能过的富裕一点。
在年少时就说要帮萧武帝捞银子的陶朱公立刻就被萧武帝给派出去了。
陶朱公去岭南还是和叶家的商队一起去的。
原本叶家在岭南有两家商行,规模还不小。
那时候,也有番邦小国弄点东西到岭南,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也是因为规模不大,那时候番邦来的东西都挺金贵的。
叶家也是靠着跑了几次海外,才赚了不少银子的。
叶家不止是把海外的东西弄回到大渝,同样的也把大渝的丝绸,瓷器,茶叶往外面弄。
短短的五年不到的时间,叶家就隐约成了大渝最富裕的商户。
后来叶家成了皇商,商贸的重心放在了北地。
岭南的两家商行转让了一家出去,只留了一家商行。
而留下来的这家商行,也多数都是帮着叶家还有京里的一些勋贵,采买一些稀罕物件。
加上现在叶家又要往西南去,对岭南那边更是不怎么在意了。
陶朱公到了岭南后,正好是镇海王到海上当海盗的时候。
那时候镇海王疯了一样的把海上的那些岛屿都给占了。
大渝在海上能活动的地方越来越大。
周围的那些弹丸小国和大渝这边来往的也越来越密切。
来往多了,做生意的人也就多了。
做生意的人越多,陶朱公就越高兴。
税赋,加上各种管理费,还有可以把大渝的东西卖出去,行商司再参上一股做生意。
银子像水一样哗哗的流到了内府。
当然,陶朱公额很聪明,他既看到了商贸带来的机会,也看到了商贸可能带来的后果。
所以,他对那些进来的东西管的非常严。
一年出去多少东西他不管,你能卖的越多越好。
但进来的东西,他是一定会管的。
什么东西可以进来,什么东西不能进来。
还有一年可以进多少东西?陶朱公都有一定的规定。
大渝幅员辽阔,国力强,人口多,不管什么东西进来了,总能卖的很好。
岭南商贸发展的那些年,只要是在岭南做生意的,没有不发家的。
慢慢的,当地逐渐形成了八大商行。
几乎大渝所有的番邦商品都是这八大商行负责。
而陶朱公为了管这八大商行,特意奏请了萧武帝在岭南成立了一个海贸署。
海贸署不受当地官府管辖,直接对内府负责。
十年前,陶朱公离开户部后,也慢慢将手里的一些事务交了出去。
现在陶朱公也就是管着行商司而已。
岭南的事情,陶朱公已经很久都没管过了。
……
听陶朱公说完岭南的这些事情,叶辞书钦佩的看了陶朱公一眼。
岭南能有今天,陶朱公功不可没。
哦,还有镇海王的功劳。
要不是镇海王护着海上的安全,剿灭了那些海寇,岭南应该也没那么安稳了。
“一般来说,岭南的商行有海贸署和镇海王盯着,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叶少卿,你说说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陶朱公问道。
叶辞书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又问了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