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声证言(111)

作者: 谙桥 阅读记录

“怎么样?需不需要心肺复苏?”警员忙问。

“不用,还有心跳。”陶聆的心率低至4下/分钟,呼吸30秒一次,但因为失温时,心脏敏感脆弱,外来的机械刺激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并导致死亡,所以李鹤薇不敢轻举妄动,时刻关注着对方的身体状态。

警员应好,通知同事做救援准备。

气垫艇抵达岸边,争分夺秒,两位同事将陶聆转移去路边的救援车,李鹤薇进一步检查。

“湿衣服不行啊,脱吧,都是女同志。”

“嗯,知道。”李鹤薇剪开陶聆的衣服,两三张保温毛毯将她裹住,俯身细听呼吸,探查脉搏,忽然起身,“准备AED!”

“好。”

李鹤薇右手和左手交叉,手臂垂直陶聆胸腔,掌根接触胸骨中下段位置按压,默数着次数。

1,2,3......

泪水划过眼角,李鹤薇每根绷紧的神经都在叫嚣,只能咬住唇,强忍着情绪拽回理智,冷静,冷静,必须冷静。她开放气道,拇指和食指捏住陶聆的鼻翼,深吸一口气,俯身包裹对方微张的嘴,缓慢吹气。

警员提示:“李队,AED准备好。”

李鹤薇接过电极片,贴在规定位置,仪器经过检测,确定可以除颤,开始充电。

完成除颤,警员低声建议:“你体力不支,换我吧?”

李鹤薇置若罔闻,继续CPR(心肺复苏)。

反复两次,依然不见成效。

“再来。”她身子瑟瑟发抖,眼底盈满热泪。

“陶陶,你稿子没改完,还要出书,不许睡。”

“先苦后甜,吃完苦,没尝过甜头,你怎么甘心?”

“陶陶.......”

李鹤薇发疯似的喊着,嗓音却喑哑无声。

“好像起反应!”警员摸着陶聆的颈动脉,言语激动。

李鹤薇停止心外按压,观察陶聆缓慢起伏的前胸,再做两次人工呼吸,偏头去看AED显示。

身旁的警员喜不自胜:“没问题,已经恢复心跳!”紧接着说,“我们正在赶往蜀江,那边医院的配套更好。”

“还要多久?”陶聆严重失温,心脏随时可能再次停跳,必须尽快药物治疗。

“大概20分钟。”警员转身冲司机说,“燕子,开快点。”

“行。”司机打开警示灯。

救援车急速前行,李鹤薇坐在床侧的座椅,握着陶聆垂落的右手,身与心的煎熬,她眉眼低垂,凌乱的长发遮掩着交错的泪痕,牙齿不停地打颤,连紧攥的拳头都在发抖。

警员觉察她状态不对劲,忍不住关心:“李队,要不要换件衣服?虽然开着空调,但也冷啊。”

李鹤薇头也不抬:“不用,谢谢。”

警员耐心劝导:“你衣服湿着,容易感冒,可以穿救援队备用的短袖。”

“好。”李鹤薇掐一下掌心,收回不断发散的思绪,接受对方的好意。

救援车开着警示灯,全程畅通无阻,不过20分钟,陶聆被推进蜀江附二院急诊科的抢救室。

“家属在外面等。”护士把李鹤薇挡在门外。

三号病床,负责抢救的林也俯身,边给陶聆检查边问:“什么情况?”

实习医生回道:“浦江送过来的警察,貌似被嫌犯绑架,重度失温。”

“说重点。”林也眉心皱起,回头问接待的护士。

护士接话:“患者女,24岁,失温造成低血压,心率8,血糖1.3,接近极限值。”

林也安排住院医生:“加温毯,再去手术室借一台升温机。”叮嘱护士,“补液,多巴胺,间羟胺联合升压,准备插管。”她接过递来的医疗器械包,放在手边,试图掰开陶聆紧闭的牙关。然而因为肌肉和关节僵硬,无法成功。

“注射镇静剂。”

镇静剂注射后,牙关闭合的现象稍微缓解,林也顺利插管,连接呼吸机。

另一位住院医生提醒她:“血气分析显示酸中毒。”

“嗯,待会儿加一组碳酸氢钠。”林也下完医嘱,再三检查,随即问,“患者家属呢?”

“门外。”

“陶聆家属。”

林也从抢救室出来时,李鹤薇飘忽不定的目光终于聚焦,快步走过去:“我是。”

“李警官?”林也显然有些诧异,回想半个月前谈话的场景,总算想起陶聆是谁,难怪觉得熟悉。

“嗯。”李鹤薇紧抿的双唇松开,“她怎么样?”

“陶法医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但还要看后续的检查,比如有没有损伤肺部或者大脑。”林也条理清晰地解释,“毕竟她失温造成意识不清,昏迷,中途心脏骤停。”

万般情绪在心底翻腾,李鹤薇深吸一口气:“我明白。”

“我是她的管床医生,待会儿我们科室的曹主任会和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会诊,给出治疗方案。”

“神经内科?”

“嗯,主要她昏迷,不知道什么时候醒来。”林也看她眼底悲痛凝结,柔声劝慰,“不过陶法医年轻,肯定能够扛过去。”

李鹤薇闷声感谢。

林也离开不久,秋琬和程映秋赶来,身后跟着面容焦急,步履蹒跚的柳芸。

“小薇,小聆呢?她在哪儿?”柳芸攥着她的衣袖,急切地问。

“还在病房观察。”李鹤薇嗓音哽咽,“对不起,阿姨。”

“没,抓坏人难免会受伤,干嘛说对不起。”柳芸眼眶蓄着泪水,忙不迭问她,“是不是要缴费,我带着两万块钱。”

“放心,我都垫着,后续走医保,还有工伤保险。”

“嗯,碌海在打牌,我等不及就和小程赶过来。”发现陶聆后,以防万一,秋琬身为队长考虑充分,电话联系柳芸,程映秋开车,三人火急火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