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小国舅的太师路(60)

作者: 澹博雅 阅读记录

王宗贯(王恕)因何以吏部尚书之身落魄还乡,真是因为同内阁丘浚不合么。

不。

他的名声太大。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不如说是天下人的敬仰害惨了他。

其盛名之下,两京十二部官员都被贬成落尘。

他太直,直得天下敬仰,也直得功高震主。

宪宗亲批他以太子少保致仕,天下皆惊。

士林敬仰,廷臣不断向上举荐他,有人因为称赞他丢官,于是他更加贤明远扬。

他请辞,皇帝担心天下人说自己不公;任他为高官,他又不懂揣摩圣心,更接连与阁臣、宠臣结怨。

说白了这是朱家的天下。

天下不缺有才的人,但皇帝缺能懂自己心思的人。

刘吉溜须拍马,尸位素餐,但只因他懂宪宗心思,又交好宦官,安然稳坐内阁首辅之位十八年。

圣上继位,他又转过面孔,时常建言献策。有能力又“听话”的阁臣,谁不想要。

更何况圣上不满二十继位,对其来说,有时“亲”大于“贤”。

耿裕曾任职礼部尚书六年,那吏部官文究竟合不合规矩,他会不明白么。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圣意如此罢了。

既不碍国政,不伤黎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为何不可?

能做上正二品的,除了像王宗贯那样的少数,都是绝顶的聪明人。

知道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聪明。

抚过案边的青花山笔架,白昂悠悠而叹,自己到底老了啊。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远在千里之外的刑部尚书的心思,徐穆自然无从知晓。

自己提议待打捞出的器物能折银二十万两时就全部用于为当地百姓修建房屋、兴修水利、广建学堂。

“民生多艰,我等取先人之利,必要惠及此方水土,以免天怒。”

“民心凝聚,吏部衡量百官,升赏奖罚自然要清明公允。”

看着眼神仍有些闪烁的薛楷,徐穆转而说起了“题外话”。

“李东阳大人与詹事府少詹事谢迁大人交好,与首辅大人乃是忘年之交。谢迁大人乃是丘阁老的得意门生,丘阁老今岁连上十三道奏章以年老体弱请辞。”

冯远抬起茶盖的手微顿。

“穆得江湖异士所赠风水阵,可固此地水土。本该尽力相助,但无奈身肩重务,不日便要离开。打捞上的器物的品鉴,已去信京中请好友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长子前来相助。”

薛楷的眼神忽变,阳江县令却已是两眼放光。

“若有何不妥,穆亦可让兆先兄勿行。”

阳江县令神情急切,“别……”

瞥见两位上官不出言,狠狠心,道:“编修客套,我阳江县确无能人,品鉴时若错把鱼目当珍珠,岂不惹人耻笑?编修放心,到时在下亲自督促县衙上下监督建造工事,谁敢犯法,绝不轻饶。”

徐穆微笑,转眼去看冯远与薛楷。

漂亮的政绩、升官、交好内阁的机会,你们要~不~要?

屈勇斜眼瞧着众人,阳江县令就差当面表忠心。

薛楷看不出情绪。

冯远倒把持的住?

不对。

冯远喝茶什么时候还跟文官学,喝之前还文绉绉地吹末了?

故弄玄虚。

屈勇暗自淘汰了一番从小长大的兄弟。

要不说文官心有九窍呢。

好不容易有大把的银子能进账,若说谁心里没点想法,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岭南荒蛮,文武之间的消息却极灵通。

说白了,就这么大的地儿,谁不知道谁啊。

在场的几人,包括自己,不敢说清正廉洁,最起码不会吃相太难看,断百姓活路。

薛楷算是心黑的,但大好的官运和一时的“滋润”比起来,孰轻孰重,只要不傻,就该心里有数。

吏部下了这么一份官文,朝廷十有八九又有新动作,这个时候伸手,来日一辈子老死在这地方,都别怪人!

徐穆端坐木椅,笑意清浅,到底远离朝局,又身处僻地,好糊弄些。

若是在京中,哪怕只是末流小官,只怕都不会如此轻易上钩。

在阳江县停留三月,已是自己的极限。

幸而来时,两位寄居家宅的锦衣卫先生此番也跟了来。

衙门商谈之后,肇庆府文武安排了十余人贴身跟着自己,至少能吓走不少居心叵测之人。

便是遇上亡命之徒,一堵人墙,除非使诈暗算,想摆平也要不少时候。

更别说广东自古是士大夫眼中的蛮荒之地,消息闭塞,自己又是专程来送“银子”的,除了周围海岛上藏匿的海盗,也不会碍着谁的财路。

磨碎了嘴皮,终于使动两位锦衣卫快马加鞭,带着书信去找李兆先。

至于能将“谢阁老”的长子也请来(骗~来),纯粹是意外之喜。

不过也算在意料之中。

史书上李东阳与谢迁的关系就很好,没理由两家子弟不来往。

算算日子,明年的二月,阁臣丘浚就会卒于任上。

大限之前,会和刘健一起举荐自己的得意门生谢迁入阁参政。而首辅徐溥看重李东阳,也会力荐李东阳入阁。

自己要为大明寻一条生路,要做的事,像李兆先这样的阁臣之子,多多益善,才能多些把握。

看着眼前的潮起潮落,徐穆驻足良久。

微尖的指甲按在掌心,微微刺痛,翻腾的思绪才平静下来。

“回县衙。”

“是。”

宁夏。

巡逻的士兵看见一脸阴沉走出来的镇守太监、总兵与巡抚,已是见怪不怪。

上一篇: 云鬓衣香 下一篇: 大佬都爱我 [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