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洪荒之大国崛起(24)

作者: 大船小舟 阅读记录

这,这也太好看了,蜂蜜在空中弯曲舞动丝丝缕缕,最后汇成一片金黄,简直漂亮极了,苏迹发了下呆,赶紧那小罐子接着,蜂蜜都不需要指挥,水泻一般流入罐子,一丝都没有落在外面。

“真甜。”苏迹被甜味儿诱惑的不要不要,拿食指沾了来吃,心里真灌了蜜,幸福感爆棚,比他以前吃过的什么野生蜂蜜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一抬头看到美人直勾勾的盯着他,像是对他偷吃极度不满。苏迹把沾了蜜的食指往前一

伸,“甜,你尝尝?”

男人看看他再看看他伸出来的指头,慢慢靠前,低头,拉住他的手。

苏迹心都在碰碰跳,他他他会……

一把抢过他手里装蜜的罐子,扶桑有样学样伸手往外掏蜜吃。

苏迹不知道是失落还是庆幸,反正心态挺奇怪。

摇头扔掉奇奇怪怪的感觉,接着做他的红烧肉红。烧排骨。陶罐太大了,足以炖上所有的肉和骨头。

可是美人舔手指的样子太他妈犯规了有没有!

他是男的!他是男的!

赶紧低头做饭,不能再看,要不然他非把自己逼弯了不可!

“蜂蜜给我。”苏迹要用了。

扶桑递给他一个空罐子。

“蜜呢?”苏迹无语。

“吃了。”他意犹未尽的舔舔手指。

红烧肉没了,直接炖吧。

陶罐大,炖的多,时间自然就要长,这次男人的眼睛没再盯着陶罐,他有别的事要做。

一只又一只的蜂巢被他点点手指弄来,掏完蜂蜜随手一丢,就这没一会儿的功夫,满地都是被他吸干了的蜂巢,蜜蜂嗡嗡乱飞,却不敢攻击,看着都可怜。

“等等。”苏迹觉得自己真是做了大孽,怎么会招惹他弄蜂蜜!

男人看着他,手上动作没停。

“你全掏了?没留点儿?”

“留?”男人完全不明白,自己吃蜜蜂的蜜是它们的荣幸,为什么要留?

“他们得活着呀,都要冬天了,他们没吃的,会饿死的。”你要是吃完一两个也就算了,可看看这一地的蜂巢,百八十个都有,您是要让蜜蜂绝种吧。

男人想了想,也对,死了就没这么甜的东西吃,伸手一弹,一点流光四散在蜂巢中,所有蜂巢瞬间飞回原处,“不会死。”

你说不会就不会吧。

苏迹也管不了那么多,专心看陶罐里的肉。

蜂巢里的蜜蜂突然感觉身体暖洋洋的,然后一个个全睡了过去,在苏迹不知道的地方,一只蜂王悄悄在脱变。

扶桑的胃就是个无底洞,苏迹啃着他大发善心分给了一根肋骨,分析他到底是个什么物种。

肯定不是人,他可以肯定。

他一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生物,要不然装不下这么多肉!

苏迹突然想,我要是有他的本事,今天还有丝绸男什么事!一巴掌拍死!

“阿桑,我跟你学法术行吗?”

扶桑优雅的吃了一口肉,头都不抬的说:“黄泥人学不了。”

“为什么?我资质不好?你要收我当徒弟,我天天给你做饭。”

“我的术法来自本能,天生就会,没得可教。”扶桑难得一笑:“我不教你也得做饭。”

苏迹如泄气的皮球,刚刚鼓起了的气全突突了出去。

死老天,有个捷径还不让走,玩儿他是吧!

恨恨的啃一口排骨,老子就不相信能被现实逼死!不能学法术也一样能厉害!

回去就规划富国强兵之路!医疗保障计划!

“你有难时告诉红珠,我会护你。”扶桑突然开口。

“谢谢。”苏迹笑笑。可我要的不是保护。

第二天太阳升起了来的时候,苏迹已经原地满血复活。昨天的低落愤愤全都扔到脑后,现在他只要了解着个时代!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有人都把东西摆了出来,就看见屋子门前满满当当的摆了一地各式物品,等人来换。

因为用不了那么多人看着,苏迹被打发出去逛着玩儿。

圆形的广场被摆了一圈又一圈的货物,不只是来换盐的十几个部落参加,更多的是左崖部落的人,他们趁这个机会把剩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东西多了摆了摊子,有布匹,食物,皮毛,手工,还有牲畜。东西少的干脆手拎肩扛,四处游荡,换什么都都有,吃的用的玩儿的,热闹程度可媲美庙会。

苏迹兴致勃勃的绕着广场转圈,默默的记下每个部落的产品,丘北部落产竹,竹席竹帘制作精美;产水稻,一担担没去壳的稻谷散发着淡淡米香。看到稻谷,他是口水直往下咽。

望江部落不必多说,河鲜肥美;梯武部落有小麦和高粱。看到小麦时,他想到的是馒头包子面条饺子!

秀蜡部落出产一种原始的蜡烛,就是用布裹了空芦苇,在里面灌上蜜蜡,可以照明;还产香料,苏迹在这里见到了大料和陈皮,炖肉有了好味道,阿桑肯定喜欢。

然后肥西部落产药,是搓成丸子的巫药,据说可以治好多病,他保持中立观望态度。

桑柒部落有扎染成绛红和湛蓝的细麻布和漂亮柔软的丝绸。

苏迹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看过,心里打算着回去时要换什么,好像什么都需要,尤其是吃的。最后来到费舟部落,他们门口的产品是青铜器。

这玩意儿也叫青铜器?苏迹看着眼前一点儿美感也没有的黑疙瘩,他必须重新认识眼前的东西。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十件以上的青铜器品,有农具,有武器,做工之粗糙,也就是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跟他印象中的司母戊鼎什么的简直是天差地别。就这样的东西稀稀拉拉的摆在门前,看的人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买的人很少,大半天也只有一个人用一匹丝绸换了一个不大的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