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生活不止有爱情(3)
苏秀芸听到苏胜利的喊声,忙放下手中的活开门出来:“哥你回来啦。”又拉住郭爱华的手:“爱华,我正有事要跟你说呢!”又转头打发她哥苏胜利:“哥你先去忙,饭我做好了在厨房灶上热着呢,你干完活就去吃,我和爱华说会话。”
苏胜利就看着苏秀芸拉着郭爱华进了屋子关上了门,只能先把桶里的土倒在院子里,然后去舀水帮郭爱华先和起泥来。
这边苏秀芸拉着郭爱华进了屋,就开始抹眼泪:“爱华啊,你分配到东北去了。我妈说是郭爱民得罪了委员会的丁主任,才把你分配那么远的。”
郭爱华也有点着急了,她手忙脚乱帮着苏秀芸擦眼泪:“秀芸秀芸,你说清楚,说完再哭,到底怎么回事?”
苏秀芸擦着眼泪,撇了撇窗户外面,对面正是郭爱华的家:“我一看,整个厂就你一个分到东北,就觉得奇怪,回来跟我妈说。我妈就去打听,人家告诉她说是郭爱民那个流氓整天追着委员会丁主任的女儿跑,说要跟人家谈朋友,丁主任就让下面把你分到东北去,说是给郭爱民个教训。”
郭爱华叹了口气:“把我分远点,郭爱民能有什么教训呢,他巴不得我走了可以自己独占屋子呢。”
“别人家都是留女儿让儿子去,留小的让大的去。就你家,你又是女儿又是老小,还非让你去。”苏秀芸也跟着叹了口气:“爱华啊,你怎么就这么可怜,遇上这么偏心的爸妈。”
郭爱华只好安慰苏秀芸:“算了,去哪里都是给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远点倒好,争取以后分配到那里,离郭爱民远点。”
苏秀芸依依不舍:“那你这一去,就不回来了?”
“不回来了,省的离得近,总得给郭爱民擦屁股。”郭爱华心里有气,又不好对苏秀芸说,只好又说:“到时候咱们写信联系,只给你写,不给我爸妈郭爱民写!”
苏秀芸这才满意的点头,两人手拉手出了屋子,看苏胜利活泥巴。
此时苏胜利的泥巴已经活好了,就等着郭爱华开了门去修灶台。郭爱华忙拿钥匙一边开了自家厨房门,一边感谢苏胜利:“谢谢胜利哥,剩下的我来吧,你快回去吃饭。”
苏胜利估摸着郭春生和吴兰花也快回来了,就没反对,把铲子递给了郭爱华:“行,那你忙,我先回去吃饭了。”
苏胜利和苏秀芸进了自己家的厨房,院子里就剩郭爱华一个人了。她拿着铲子把苏胜利活好的掺了稻草的泥巴铲进厨房,仔细的补在灶台那个破开的大洞上,然后压实,再去铲下一铲子。
这么修的灶也就是个样子货,估计没用几天就又要破开,但郭爱华也懒得好好弄了。她没好气地想着:反正她就要去东北了,到时候再破了随便他们怎么弄,也管不着她的事情。
郭爱华刚把灶台的洞补上,吴兰花和郭春生就回来了。
老两口在厂里食堂吃了晚饭,还用饭盒给儿子郭爱民带了一份回来。郭春生看了下郭爱华补的灶,没吭声就进了自己的屋子,吴兰花则去郭爱民和郭爱华的屋子叫郭爱民起床吃饭。
郭爱华扔下铲子跟进了屋子,对着吴兰花说:“妈,我插队的地方分下来了,要去东北,给我缝件厚衣服吧。”
吴兰花还没回答,正坐在床上打开饭盒的郭爱民满不在乎的回答郭爱华:“缝什么厚衣服,你先去忍忍。等丁鸿雁成了你嫂子,就让丁主任把你调回来。”
吴兰花双眼发光的看着郭爱民:“儿子,你真能追到丁鸿雁?她家条件那么好,那我等着享福了。”
一直压着的怒气从郭爱华的心里冲了出来:“凭你还想追丁鸿雁?要不是你得罪了丁鸿雁,丁主任怎么会把我分到东北!”
郭爱华说完就哭着摔门而去,留下郭爱民和吴兰花面面相视。
第3章 第3章
郭爱华最终也没能得到一件可以在东北穿的厚衣服,不过她从吴兰花那里得到了5块钱路费,从郭爱民那里得到了一小袋子奶糖,这本来是郭爱民准备送给丁鸿雁的,被丁鸿雁扔到了地上,郭爱民就捡回来给了郭爱华,还从郭春生那里得到了一个铁质的小针线盒,里面有几根针和三卷线。
出发那天,郭爱华起的很早。天还没有一点亮光,她就起了床,拉开屋子里的灯,穿好衣服,就把自己的被褥整整齐齐的叠好,放在一个大包袱皮中间,再把枕头放上去,又仔细的把包袱皮包好系紧,和已经提前收拾好包着衣服的包袱放在一起。
郭爱华并没有放轻自己的动作,郭爱民被她在屋子里来来去去收拾东西的声音吵醒,可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去挑衅郭爱华,只能哼了两声用被子盖住自己的头,想了想又探出了头,冲着帘子那边的郭爱华说:“你别气了,等我娶了丁鸿雁,肯定把你调回来。”
郭爱华没有理郭爱民,开门出了屋子,此时天光大亮,家里有人要上班上学的人家已经开始起床,灯光从邻居们的屋子透出来,在冰冷的早晨透着丝丝温暖。
郭爱华打开厨房,把昨天提前发好的面从面盆里倒在案板上开始和面,准备烙几张干面饼。这是对门苏秀芸的妈张阿姨教她的,说北方人都喜欢烙这种干面饼,耐放还抗饿,路上吃最好不过。
郭爱华揉了半天,把面揉成了光滑的面团,觉得差不多,就用盆子倒扣起来。然后放了几根比较碎的柴在灶膛里,又拿了小半张旧报纸用火柴点燃,放进灶膛里引燃了火。火苗在灶台里燃烧起来,越来越旺,郭爱华把揉了半天面有些僵的手放在身前烤了烤,身体渐渐感到温暖,凉飕飕的心里也平静了下来。
有什么好气的呢,在这个家里生长了十几年,难道还没有了解父母和郭爱民都是什么样的人?东北虽然遥远而陌生,可是也不会比现在得生活更坏了。主席都说了,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到哪里还不都一样吗?
这样安慰着自己,郭爱华擦了下眼角的泪水,把平底锅放在了灶上。然后走到案板边上,把醒好的面团分成几份,擀成饼的形状,就放进了烧热的平底锅里,自己在继续擀下一张。
张阿姨说不要放油,这样的干面饼虽然吃起来费劲,但是可以放很长时间,足够郭爱华一路吃到东北还不坏。
面饼都烙好了,郭爱华犹豫了下,留下两张整的,其余的切成四牙用油纸包起来带回了屋子。包好的饼被郭爱华放进了放着奶糖和针线盒的黄书包里,她又给水壶里装了一壶热水。
郭爱华把黄书包和水壶一左一右的交叉斜挎在身上,又提起了放在一起的两个包袱,最后看了一眼屋子,冲帘子那头说了一句:“厨房案板上有烙好的饼,哥你和爸妈起来吃吧。”就离开了家门。
郭爱民猛然掀开被子,看着被郭爱华关上的门,郭爱华都好几年没叫过自己哥了,就为这个,自己也得早点把丁鸿雁娶回家,好把郭爱华调回来。
苏秀芸一早就爬在自家窗户看着对面,此时看到郭爱华提着包袱出门,忙跑了出去,把一个大搪瓷缸子塞给郭爱华:“爱华,这缸子你拿着,能吃饭也能喝水,我还在缸子里放了几块点心,你路上吃。”
见郭爱华没空手了,苏秀芸又回家翻出来个网兜把缸子装进去:“我送送你,包袱分我一个。”
郭爱华见状把小点的包袱递给了苏秀芸:“就属秀芸你对我好,我家都没人送我,都还睡着呢。”
“那是,我就和你好。”苏秀芸回了她一句,两个小姑娘就肩并肩一起往厂门口走去。
郭爱华上了送知青的大卡车,抹着泪和苏秀芸道了别,不知道两人再相见要等到哪年哪日了。
到了火车站,大卡车留下几个要去外地的知青,载着剩下去附近村子的知青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