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当渣男被穿后(272)
真是一番拙劣的表演,反正墨雍是对这些府衙的官员和底下的县令没有了任何的好感,并且也有点奇怪他们如果不喜欢自己这样的长官,完全可以表现的平静一些,反而这种面上热情内里却尽显不重视的让人不喜。
其实也是墨雍刚来没有来得及打听上任知州的事迹,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害怕墨雍跟上一个知州一样,也是一个喜欢听人奉承并且喜欢压榨下属的官员,虽然他们是地头蛇但没准备跟墨雍这样有当朝最红势力支持的人硬拼,所以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格,他们做了今天的安排。
至于府衙大院的破旧和凋零实在是因为上任知州他根本不住这里,所以荒了好些年的院子怎么可能不破旧,这些人原本准备让墨雍跟上任知州一样,住在商人提供的宅院里,还没来得及说墨雍就进了府衙大院,误会就由此产生。
不过当官的无论在哪里还是讲究心思玲珑,这不就有同知站出来跟墨雍请示可以住到距离府衙不远的一处大院子,被墨雍拒绝后直接干脆利落告诉墨雍他们先去吃饭,府衙的人手会马上将大院打扫干净。
墨雍还摸不清这些人的底子和他们目前的想法,所以决定跟着试探一番,就顺了同知的意思跟着走到了府衙不远的酒楼,饭桌上觥筹交错,墨雍对这些未来最少要相处三年的同事有了一定认识。
墨雍接触更多的是华通判和钱同知这两人,钱同知很容易看出来对墨雍的恭敬和讨好,人也算得上能说会道,说话做事很注意不越过墨雍,目前来看是个还算可以用的下属。
而另一个华通判则是个年近五十的老人,面容严肃话很少,倒是也不在墨雍面前摆什么架子或者流露出什么敌意,很可能就是本身的性格如此,至少现在墨雍得到的判断是这样。
这两人同时都是举人出身,应该是家里有路子所以才能到了这个位子,钱同知似乎是本地小有名望的世家出身,而华通判相对简单一些,据说他有个弟弟是本地很土豪的商人,一路供着自己哥哥读书安排工作,反正墨雍只看到华通判在别人提起他弟弟的时候流露出一丝丝情绪。
吃过饭墨雍以舟车劳顿疲乏了为由和这些下属分开,墨雍带着师爷回到府衙,再次进入大院墨雍还真真要为这些衙役们的行动力点赞,原本破旧的府衙很明显多了很多东西,摆设的也很讲究,甚至还有仆人穿梭在其中移栽草木,至于墨雍之前见到的院墙那里,现在已经被二十几个泥瓦匠修补的整整齐齐,他们甚至将墨雍的院墙重新刷了一下,至少看上去新了不少,等进了屋子墨雍就发现屋子里面的摆设已经整整齐齐的,伸手一摸擦拭的也非常干净,瑾瑜正在里面指挥几个丫鬟婆子摆放东西。
墨雍不由勾起嘴角笑了,他的瑾瑜真的非常能干。
第246章 体弱多病软饭渣男VS彪悍暴力病娇女(四十七)
墨雍来到海城的第三天开始就带着吴家子弟和衙役们下乡了,平均每个县城花费三天的时间用来整理资料,墨雍准备三个月内将自己所管辖的这个州府内的所有县城游历一遍,然后寻求改革的方法。
刚听到墨雍这个想法的时候师爷那真是大吃一惊,甚至没有避讳的找了华通判和钱同知两人上门劝说,钱同知倒是苦口婆心的说了很多,耐心的试图劝阻墨雍这个想法,可惜都被墨雍同样固执而温和的驳了回去,倒是本来黑着一张脸的华通判并没有多说,等到墨雍带人出发的那天却打包了两个据说各个县城都很了解的伙计过来带路。
这一手倒让墨雍对华通判有些刮目相看,至少这样的做派让墨雍非常舒服。
有了熟悉地形和人文的地头蛇在,墨雍每到一个地方都跟他们详细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气候以及粮食土地、经济作物还有商业发展等等,虽然他们也不一定知道很多,可不是还有县令,县令自然会按照墨雍的意思找来了解这方面的人员当面解答。
在墨雍的示意下吴家几个少年将这些周边县的资料记载的非常详细,有时候也会加入老农的说法和当地人的习惯。
墨雍就这么一路走一路询问一路记录花费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辖区内的所有县城走完,就这都是墨雍并没有心大的想要看村子或者县城周边的其他名族,拿着厚厚的资料墨雍回去整整研究了十几天,然后给各县下发了通知让他们每个县带五个老农民、工匠之类的来州府开会。
墨雍仿照现代的开会制度为他们承包了一个客栈提供吃住,尽量做到不剥削下属,无语的是府衙竟然一分钱也没有,这部分的支出还需要墨雍这个一把手自费。
为这瑾瑜晚上还跟墨雍开玩笑说别人当官都是往回搂银子,只有墨雍是往出掏钱,墨雍看着瑾瑜打趣的眼神笑着回应,等再过一阵子他家老爷就好好的表演一番什么叫做搂银子。
过来州府开会的参会人员通通接收到了墨雍热情的服务,纷纷感叹墨雍这个新来的知州大方,当然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墨雍大方的可不仅仅如此。
开会当天所有人穿着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包括墨雍点名要求的种地老把式和工匠们都穿的整整齐齐仿佛参加什么慎重的活动一般,墨雍在人到齐后直接提出自己这次是想要请教他们这些专人一些专业问题。
墨雍曾回忆过现代南方发展最好的几个行业,然后采用排除法选择了几个目前能够发展起来的思路,无非是吃穿住用行上面。
吃其实应该是墨雍觉得发展可能性最大的,古往今来华国从来都不缺少喜欢吃、研究吃以及享受吃的人员,墨雍曾去一家餐馆听服务员介绍他们家的定制饭菜,说是不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能够捉到的,他们家主厨都能烹饪出美味的饭菜,并且还接受客人指定菜品的搭配、味道和意境。
在墨雍心中如果习惯快的现代人都能作出这样的承诺,没道理讲究慢工出细活的古代人不可以,要知道墨雍当年在嘉兴朝吃到的很多饭菜在现代都已经绝迹了,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程序过于复杂、专业要求过高、以及没有生存的压力导致的。
古代的厨子服务于主人,在他们看来研究好手艺对他们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往往能够自发的去钻研技艺,并且还善于按照主子的心意和习惯改变菜品,所以他们做的饭菜更为精细和讲究。
这也是墨雍对吃异常有信心的原因,南方靠海多得是北方没有的作物和海鲜之类的,这些东西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总有能做出新意、美味的民间高手,唯一需要发愁的就是运输和储存的问题,毕竟这年代可没有防腐剂、真空包装这样的手法。
这也是墨雍找工匠过来的原因,术业有专攻,墨雍就想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惜的是墨雍尝试给他们提了几个思路,但最终都被他们一一否决或者表示需要研究,基本上不是技术达不到就是知识达不到或者运输成本过高、存储条件过于苛刻等等,唯一能够运行的还是制酱和干货这两种,需要试验一下才能确定是否真的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运输只能就近,不过也算一条路子。
墨雍提出这个思路也算是抛砖引玉让大家知道他有心谋划他们海城的富裕,趁着大家全心关注的时候,墨雍提出了种植计划,墨雍看过这方面的书籍,记得一部分现代南方农村种植的规律,特意请老把式过来参考一下看是否可行。
海城这边的水稻作为主要粮食是一年两熟,四月份种七月份收,接着又种十一月份收,所以海城的稻米倒是不缺,唯一缺的是大部分人没有土地,这当然也是封建社会的又一弊端,田地都在世家、官员、商人、地主的手上,农民的田地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