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打脸金手指(178)+番外

俆妙君先是迷惘,而后心中一酸,有些话几乎就要脱口而出,她几番欲言又止,最终心一横道:“今日,我去母后宫中,遇见了林尚书的嫡长女,武安侯的嫡次女,还有——”

“你担忧孤纳妾?”太子打断她,俆妙君猛地瞪大眼睛,这,说得也太不含蓄了……

“孤不会,孤有你足矣。所以,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太子又一次强调。

俆妙君一怔,半晌说不出话来,嘴唇微微发抖,最终克制地又问了一遍:“您说什么?”

“我说,陪在我身边的人,只会是你,我们之间不会有其他女人,现在不需要,将来也不会有。”太子变了称呼,眼中是不可动摇的坚定。

他说得如此明白,俆妙君再不用去猜测,去琢磨,那些压抑和委屈一下子犹如山洪爆发,她忽然大哭道:“您、您怎么不早说?”

太子搂住她,心中疼惜不已,原来那一世他带给她那么多伤害,原来妙君心中藏着那么多难以宣之于口的痛楚,而他却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一直尊重她,从不挑衅她的地位,对她足够维护。

等到俆妙君心绪渐宁,太子道:“好点儿了么?”

俆妙君有些不好意思,羞赧地点头。

“那就陪孤出宫走一走吧?”

“出宫?”

“妙君不是一直想去吗?”

“呃……”那的确是。可一国太子妃成日里想着出宫,也太不庄重了,她哪里敢说?没想到,太子早就看出她了的想法。

“可以吗?”她迟疑地问。

太子对着俆妙君饱含期待与喜悦的眼神,还能说不吗?

不久后,京城白马街上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男子衣着富贵,身边跟着几个侍从,女子头戴帷幕,身姿妙曼,一路上东盼西顾,时时停留。

前朝礼教森严,对女子尤其苛刻,南盛朝经几十年治理,民风开化许多,但女人地位依旧不兴。俆妙君未曾入宫前,也很少如今日这般自由地行走于闹市,大多时候都被困于后宅之中。尽管父母疼宠,兄长怜惜,她比世上太多人有福,但难免心生遗憾。

谁不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呢?

整条街上尽是商户,店铺鳞次栉比,街道两侧布满小摊,有卖杂货的、卖首饰的、卖吃食的,还有挑着担子来回走动的小贩,处处都是吆喝叫卖声。

一行人经过某个馄钝摊子,太子忽然驻足道:“你还记得这里么?”

俆妙君疑惑地看了看,摇头。

“你六岁时不是走丢了一回?”

俆妙君瞬间想起来,那一年元宵,她跟着兄长上街看花灯,不料却被人流冲散,她落了单,又不幸遇上歹人,若非一位好心人相救,后果不堪设想。

“您怎么知道……?”俆妙君见太子微微笑,黑眸蕴藏的光华皎如日星,那模样忽然与记忆中的模糊身影重合,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闪过脑子:“是你!”

“想起来了?”太子笑道:“当年便是在这里,我带着侍卫救下了你,你见我拳脚功夫了得,还说要拜我为师。”

“……”

“叫声师父来听听。”

“……师父。”

“好徒儿。”

太子心中暗爽,自从俆妙君恢复记忆,都不曾叫过他师尊了。

“这里以前是个暗角,如今白马街扩建,倒多了许多摊贩,既然遇上这馄钝摊子,也算有缘,妙君想不想尝尝?”

隆冬腊月里不少人都愿意来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钝,不贵,才三文钱,不仅饱腹,吃了还浑身都暖,因此小摊附近挤了不少人。

俆妙君与太子坐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几个随从更是将桌椅擦了又擦,擦得俆妙君都有些尴尬,太子依旧老神在在,只微笑地看着她。

少顷,两碗冒着热气的馄饨端上了桌。

摊主小心翼翼道:“两位客官,请慢用。”

馄饨肉多皮薄,撒了葱花,淋了香油,更是鲜嫩味美,两人正安静食用,忽然,街上传来一片嘈杂声,引得侍卫们立刻警觉,暗中已有人上前探查。

“是那个陈桂月的案子吧,听说今日堂审呢。”

“哼,无耻/荡/妇,还好意思告上京来,要我说,合该就让她沉塘。”

“可、可只是为了救人,有那么严重么?”

“她身为有妇之夫,却被陌生男子碰了身体,还不严重?你想想,换了你媳妇你不生气?何况她男人还有个秀才,这如何能忍?”

“就是,黎县县老爷仁慈,兼有她夫君求情,这才免了她沉塘,只判她一纸休书。她不但不知感恩,反还不依不饶起来,真是无耻之尤!所谓娶妻娶贤,娶了这种不安分的妻子,不就是祸家之源吗?”

……

俆妙君侧耳倾听,太子见她有兴趣,冲侍卫使了个眼色,对方意会,上前来递给摊主一颗银锞子:“老板,他们说什么呢?”

“不用不用。”摊主慌忙推拒,心里明白是两位贵人好奇,于是道:“小哥您还真问对人了,上京来告状的陈家是泸县人,恰好与我是老乡,前一阵我侄子来京,还跟我闲话过这事,听说在泸县闹得挺大,都惊动了府城。”

原来,此事是由一次好心的帮扶引起。

陈家本是商户之家,虽有小财,但地位不显。盖因士农工商,商籍最贱,且本朝沿用前朝制,商籍直系三代内均不许科举。

陈家家主陈永和,有一子一女,均为正妻所生,妻子在儿女年幼时病逝,他便又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两人拉扯大。

其中儿子陈桂树,自幼读书天赋上佳,可限于身份难有作为,陈永和本想改籍,但本朝户籍管控严格,此事便一直拖着。陈永和痛定思痛,不想再让子孙后代吃这份亏,儿子他只能先委屈着,但女儿陈桂月,不是还能嫁人吗?

于是,他多方打听,最终看上了泸县辖下刘家村的一位童生,刘孝。

泸县虽与京城相隔不远,但算不上什么富县,刘家村又是泸县中出了名的贫困村,连周围村子都不愿将闺女嫁过去,刘家村的汉子二十还未娶妻者比比皆是,这刘孝就是其中之一。

按说,他身为童生,能识文断字,身份比村里的泥腿子高了不知不少,理应很容易娶媳妇。但他家实在穷得叮当响,唯一的寡母为了供他读书,陆续将家中田地卖光了,这些年全靠死乞白赖地从村子里占便宜,才勉强度日。村里人淳朴,见他们孤儿寡母,儿子又是读书人,万一某日飞黄腾达了呢?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

可惜,刘秀迟迟没能考中秀才。

寡母一筹莫展,只得将家中房契抵押出去,就在这时,陈永和向刘家伸出了援手。

刘孝本不想娶商户女,但此时也容不得他挑剔,便暗示母亲同意了这门婚事。两家速速结亲,刘孝靠着陈桂月带来的嫁妆贴补,一时没了后顾之忧,又苦读三年终于中了秀才。

可自他考中,就有些瞧不上陈桂月的出身,又认为陈家在他亲事上乘人之危,挟恩图报,心里更不痛快了。他母亲素来从他,于是也跟着磋磨起儿媳妇,先是把她带来的丫鬟都遣回了娘家,美其名曰孝儿乃寒门弟子,不可贪图安逸;随后又以陈桂月入门三年依旧无子为由,理直气壮地将刘孝的远方表妹纳入家中。可她也不想想,刘孝一年到头住在家里的日子撑死不足月余,陈桂月一个人怎么怀?

陈桂月伤心之余向娘家诉苦,当爹当哥的虽心疼,但为了今后计,还是劝她忍下。毕竟无后乃是大事,身为娘家人也没立场过问太多。何况这世上不纳妾的男子又有多少呢?刘孝未来兴许还要做官,后宅更少不了人伺候。

陈家的退让使得刘母变本加厉,不但接管了陈桂月的嫁妆,还逼她立规矩、做农活,对她愈发苛刻。

陈桂月被娇养着长大,哪里受过这种苦,很快便病倒了。刘母只当她装模作样,非让她拖着病体干活,于是,陈桂月跟随村里人上山摘药草时,头一晕身一软,险些跌落山崖。危急时刻,一位叫刘成的汉子拉了她一把,这才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