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白的科举人生(183)+番外

作者:一头酸菜鱼 阅读记录

所以,江家的生意,在当地甚至邻近的地方,很是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这在以前,那可真是不敢想的事情,前几年,大家提起商贾,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满身铜臭,无利不起早等词语,总之就没有好的。

但是现在,不说外地,单就京城,提起江家的生意,那已经是质量和良心的保证。

说起那店铺商队,上面有水纹符的,谁不竖起大拇指夸赞两句。

大概是三年前起,京中有一姓王的人,为人有几分机灵,和邻里处的十分不错。

那时的百货铺,就定时有一些优惠活动,那人心思灵活,想着仅凭他一人,没法得到最高的优惠价格,就说服邻里。

他们把需要的物资全部交给王柱子,让王柱子统一购买,然后就能享受百货铺最大力度的优惠,算下来,可是比每家单独购买节约了不少。

王柱子的做法,后来引起很多人的模仿,让百货铺的管事,慢慢的发掘了代理人这一新的职业。

当然,当时的王柱子,只不过是与百货铺的管事混了个脸熟,毕竟江家在京中的百货铺管事,可是从上百号的管事中,竞争上岗的。

每日里要忙的事情很多,具体到方方面面,有时候作为县令的沈映康也不得不感叹:我这个做县令的,都没有这些管事忙呢。

然后有一天,那家百货铺的管事,就发现,以前买东西最积极的王柱子,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出现在他们百货铺了。

“难道是京中有了比咱们江家百货铺更好的铺子?不可能啊,要是这样,我总该听说过的。”

这位管事对于自己的业务方面,可是十分上心,当即就找来一个机灵的伙计,让他去打听一番。

在这管事心里,在京中打好基础,就是他两年内的目标,要是完成的好,就可以得到墨色玉佩,提升成二等管事。

虽然他现在的三等管事待遇,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但是他想一想家里那些二等管事住的房子,以及每年得到的分红,就羡慕的眼睛发红。

还有一等管事的宅子,兴庆府一套三进的宅子,京城这种地方,还能得到一套同样的宅子,据说以后养老的地方,还有另外一套。

想到这里,管事的就更加不能容许这其中有他所没有掌握的事情发生了。

伙计很快就打听来了事情的原委。

王柱子之所以一个月没有来百货铺的原因,是因为王柱子的爹,在一个月前,因为意外摔断了双腿,他们家本就不富裕,现在更是愁云惨淡。

管事的心里很是同情王柱子,随即,他就觉得,这是一个提高百货铺名声的契机。

然后,这位管事就带着大夫和过年物品,去了王柱子家。此时马上就要过年,王柱子家却是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

第123章 皇后

要不说这京中的管事,都是竞争上岗的,至少有一技之长。否则,过年期间,人来人往的,每日里接触多少人,这管事还能记住王柱子这么一号人物,确实不凡。

管事的一行人的动作,很快就被街坊邻居知道了,毕竟住在同一个巷子,王柱子家的事情,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

现在来了这许多人,拉着两骡车的东西,还要往王柱子家搬,人群里很快就有人认出,带头的是江家百货铺的管事。

从里面出来的查看情况的王柱子,形容憔悴,但他还是第一眼就认出来这位管事。

管事的上前,朗声道:“柱子兄弟,愚兄近几日不见你来咱们百货铺,让人一打听,才知道你家的事情,这不,就带了咱们江家的大夫来给你爹瞧瞧。”

管事的看出了王柱子的狐疑,也不多做解释,“让大夫先给你爹看看吧。”

王柱子一肚子的疑惑,想到自己爹躺在炕上等死的样子,都咽回去了。

此时,在外间看热闹的相邻,已经交头接耳的议论开了,但是王家人都没有心思去搭理。

很快,管事与大夫留下了过年的物品和王老爹的药物,被王家人恭恭敬敬的送出门。

此时,管事的当着众人的面,对看热闹的人群说:“我江家的生意,平日里多亏了众位乡邻的照应,这次柱子兄弟家的事情,经过我们十一家百货铺管事的商量。”

“有了一个章程,以后,咱们江家百货铺,每当有客人购买一百文钱的货物,江家就抽出一文,权当做客人的捐赠。”

“凡是京城在咱们江家登记买过一百文以上物品的客人,遇到难事,经过查证,就可以根据情况,来咱们江家百货铺请求帮助。”

“如果情况属实,就会用这笔钱,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家。”

说完后,也不管大家震惊的目光,笑眯眯的围着众人拱手作揖,“以后还请众乡邻多多支持,在下先在这里祝大家新春愉快了。”

这笔钱,到现在,已经帮助过不少遇到困难的人家,谁也说不好,以后会遇到什么危难。

在见到王柱子一家真的得到了百货铺的捐助后,京城的老百姓私下就渐渐的传开了。

于是百货铺很快的就有了很大的群众基础,反正都是花钱买东西,江家百货铺的又便宜质量又好,人家店里的伙计,一个个的待人还十分热情。

从来不会看人下菜碟,就算大家只是想去江家那大的出奇,物品摆放也十分有规律的铺子里闲逛,当是见见世面时,人家也不会多说一句。

甚至还会为大家热情的介绍,让大家对百货铺的印象十分不错。

关键是,要是买东西超过一百文,在结账时在他们的册子上登记一下,万一以后真有个什么困难,还能在这里得到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一举数得的良性循环。京中众人也不得不感叹:江家人太会做生意了。

但是说谁人江家舍得下血本呢?从门口迎客的伙计,到里面给人引路的伙计,除了必须的礼仪。

听说,每日还要统一抽时间跟着先生学习认字,每月还有考试。考试优秀的,就会成为小队长,月例会跟着上涨。

这种管吃管住,还管读书识字发月例的败家子主家,在京中还真找不出来几个。

当然京中也找不出,从店里迎客的,到厨房做饭的,都要求每日跟着读书识字的店铺了。

因此,闲来无事,附近还有许多人家,慢慢的还会私下里找江家百货铺的伙计,帮大家伙儿写写书信之类的。

为此,很多想靠着给人写家信维持生计的人,对江家的伙计很是看不惯,同时又十分想就江家的店铺里那些伙计当先生。

当初拒绝给江家伙计当先生的人,现在可是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当初,听说江家给铺子伙计和厨房烧火的下人找先生,一众人虽然穷到衣服上已经打了三层补丁,依然很有骨气的拒绝了。

当他们中有人下定决心要去时,他们还对那人十分不屑地冷嘲热讽,“真是丢了读书人的气节。”

“劝李兄不可为了五斗米折腰”。

李玉也是豁出去了,家里眼看着要断粮了,老娘媳妇儿把家里最好的都留给他吃,他每次看见自己闺女咬着一块硬邦邦的馒头,用清澈的眼睛看着他时,心里就不停地质问自己。

他怀疑自己一直的坚持到底是对对错。

直到那天,他看到江家百货铺招聘先生的信息,待遇一般,但是一天三顿管饱。

当时李玉心里的唯一想法就是,自己考了这么多年,把家里拖垮不算,孩子连像样的饭菜也吃不上。

这江家百货铺他是听过的,阵仗十分大,听说后面还有人撑腰,想来内里是不差一点银钱的,否则也不会大方到给家里的下人请先生。

要是真的能像上面说的那样,一天三顿管饱,他至少可以省下一部分,拿回家里给孩子吃。

于是,他也不在乎什么面子,直接上门自荐。经过管事的考核,李玉就在每日傍晚,吃过晚饭后,给换班的伙计们上起课来。

同类小说推荐: